-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欧洲的创意与第一次世界大战0174
第九章 歐洲的創意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2005/9/12
g935514詹筱勻
這一章作者說他要處理的仍是屬於「高層次」的事物,然而與先前篇幅所針對的哲學家與社會科學家相較,這群散文家與創作家的思想更接近一般知識階層的律動。因為歐洲局勢在19世紀末數十年間劇烈轉變,使得這群較平易近人的知識份子成為一個特殊的轉戾世代,他們一方面站在1890世代的知識改革者身後,認為自身乃經歷與前輩同樣的事件,身肩著傳播思想的前線角色;然而另一方面又基於臨戰的必要性與不安感,使得他們不再堅守絕對的超然,而追求一種理想和信仰(p345)。這個世代的誕生既晚於1850、1860年誕生的年長者,又先於1880年出生,多數在二戰後才發散光芒的新一代人,包括有Charles Péguy、Hermann Hesse、Marcel Proust、Thomas Mann等,是作者認為必須進一步區辨並研究其特徵的中介份子。
根據作者的年代劃分,他們的出生、思潮與時代的關係簡單可以歸類如下:
誕生時期 主要成就年代 重要的世代影響 人物
1850、60 1890 德瑞福事件 1870 1900 戰前與戰時 1880 1910 戰後
1905年的世代
作者認為自1905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之後的臨戰狀態,致使年輕一代與他們的上一輩區分成不同知識風格的年齡集團,雖然相較於比他們更年輕的一代,這群知識份子能夠尊崇先輩的知識發現,然而卻只限於粗淺的理解,他們更需要的反而是精神上更進一步的表態。1890年代對理性的質疑態度已經被視為過於保守,正如作者所言「1905年代的年輕人卻毫不掩飾的成為非理性主義者或反理性主義者(p345)」,因此幾個國家當時知識介都有民族主義、斥左右傾、以尼采為精神指標的氣氛,包括德國自封為尼采的Stefan George,這位後來被納粹封為國家詩人(national poet),自認以先知的態度激勵當時的年輕人,他嚮往superman的出現,並帶領一群服從的精英來領導國家。而義大利的Gabriele DAnnunzio則不僅是詩人或劇作家,也是當時功勳彪炳的戰事英雄,這些知識份子無論在政治或各方面都有趨近新思潮的徵兆,然而先前的知識力量並未消散,對前一代知識份子克羅齊而言,DAnnunzio的精神他無法認同,他說,這些矯情作為無疑是不能區分「虛偽的英雄主義與嚴肅的責任」之間的差異。
此外法國的情況也很接近,André Gide和Alain-Fournier與德國一樣受到尼采的影響,一些柏格森的子弟兵們曲解他的作品,變得傾右而教條。又加上過去年長一代致力捍衛的德瑞福事件的後續效應,因為某些德瑞福派勝利激進者的報復,導致了反向的壓制宗教行動,新一代的法知識份子因此對左派反感,反教權力量不再,除了依舊相信實証哲學的知識份子,信教的風潮慢慢展開,連一向自奉不可知論者的高等師院,包括Péguy本人都開始信教。
但股信教力量並不單純,作者推崇的Roger Martin du Gard的小說Jean Barois中的角色表現了這種時代分裂對個人的加諸,書中主角從幼年拒絕信仰、在老年的時候接受宗教,最後因為無法負荷兩種精神的分裂而終。正如作者強調此書書寫時所面對的時代,徘徊在傳統的自由主義思想以及未來的教條主義之間,這個時代普遍尊重權威,也崇拜著主動創造的態度,人們對突破的渴望,卻支持了原始法西斯主義的萌芽與戰爭的結果,卻帶來了大屠殺的悲劇。
培吉與傅立葉
Charles Péguy(1873-1914)生於一個貧窮的工人家庭,這個背景與獨特的性格使他在知識份子群中獨樹一格,戰前分裂法國的各種勢力也影響了他自身的矛盾狀態,以及朋友之間的衝突。
首先作者以生動的筆調敘述索雷爾與柏格森之間的知識交流,索雷爾雖然大上Péguy很多,然而他們的關係十分友好,同樣堅守道德主義,痛恨法國政界及學術界的菁英份子,一直到他們因班達的小說決裂前,索雷爾也是半月筆記-Péguy成立的刊物的常客。
半月筆記的出現與衰落與他無法容於任何知識團體有著密切關係,作者認為他是難以歸類的一種尷尬典型,而這些不見容於主流的雙重性展現在很多方面,包括年輕時期的他因為來自於貧窮,所以一直是一個平民性格、所謂「son of people」的人,因此在高等師院就讀時無法與他中產階級的同學們融洽相處;此外又因為對於困苦者感同身受而同情社會主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