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琴棋书画 ——略说中国风雅文化
琴棋书画 ——略说中国风雅文化
什么是风雅文化?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文化,经过数千年来炎黄子孙的长期创造和积淀,以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和独具特色而闻名于世。中华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性灵智慧和才情气概的结晶,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财富。
这份精神财富,是指那些具有高尚的精神活动特征的文化传统,我们姑称为高雅文化传统。诸如琴棋书画、诗词曲赋、音乐舞蹈、山水泉石、园林建筑、金石碑刻、香茶药酒等等。这些文化活动(包括创作与鉴赏),几千年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为之习染、为之迷醉,成为一个趣味高尚的人的外在标志。我们之所以称之为风雅文化,主要是就这些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核来说,体现了中华文明特有的高尚和典雅,反映了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真、善、美。它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启迪心智、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借此可以开启智慧,抒发心灵,消解悉闷,创造意境。从有我之境达到无我之境,达到天人相际,物我两忘,出神入化,自我解脱,从自为达到自由的理想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会感到自足和美满,对别人表现出善良和宽恕。”(马识途)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
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精神作用;
能够穿透时间、空间、民族、阶级的屏障,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3. 主要由古代文人士大夫传承。
当今世界由于科技大发展带来的物质生产大发展、同时也带来了高度物质享受与相对的精神空虚间的极大反差,而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诸如琴棋书画,正在从我们身边消失遗忘。
几千年来,这些根植于全民族的高雅文化传统的主要创导者、传播者,就是古代的文人士子。撇开时代局限和功利目的不说,他们主要因为借此可以开启智慧、抒发性灵、消解愁闷、创造意境,从而达到天人相际、物我两忘、从自为到自由的理想境界。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虽不能与古代文人士子相提并论,却也面临着如何克服浮躁心态,提高精神素养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从中华高雅文化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完善人格。丰富知识和提高修养,继而又去影响、感染自己的学生和周围人。
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明就里,竟同意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也成功了;论证孔子是韩国人,美女西施,神医李时珍也早被划入“韩国籍”;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指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准备在2008年前完成了“整体风水地理”项目的准备工作。《饮酒·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诗的末尾两句,已涉及到了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在魏晋时期,“言意”之辨已然是当时士大夫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源头可上溯到老庄,《庄子·齐物论》中言:“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然而,陶渊明这首诗却无意于玄学上的辩解。作者只是有感于生活的体验,想言又觉不必言,不便言之后,于诗歌采用的含蓄的手法了。关于“言意”,王弼曾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而这首《饮酒·其五》中“东篱采菊,南山悠见;山气夕佳,飞鸟相还”可以说是象,而象是存意的,故有“此中有真意”。苏 轼 《枯木竹石图》苏轼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他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扭枝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郑板桥“扬州八怪”中最受人们称道的画家是郑板桥。他有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诀、真趣。他的兰、竹之作,遍布世界,驰誉中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郑板桥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 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宗炳南北朝宋之宗炳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大关键人物.《宋书·宗炳传》记载他.好山水,爱远游.西阶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日:‘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从此有了“卧游“这个典故.指称观赏画作尤其是山水画宗炳有一篇画山水序它的诞生标志着山水画成为独立审美对象的完成陶弘景 南朝齐永明十年(429年),陶弘景脱朝服悬挂于神武门,上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