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适与早期白话诗.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胡适与早期白话诗

胡适和中国早期白话诗 近代诗歌的演变 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一直以诗文为正统,用古人的思想约束着今人。清朝末年,随着国门的打开,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的交流激荡中开始思考通过文化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以梁启超为代表,掀起了一场文学改良运动。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口号。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其变革首当其冲。 清末“诗界革命” 提出: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三个标准” 1、新意境(理想之深邃宏远) 2、新语句(来自欧洲表现新思潮的名词) 3、以古人之风格入之(革其精神保留旧诗形式) 问题:以评论家身份出现,保留诗歌形式革命终不彻底。 实践: 黄遵宪《杂感》 1、“我手写我口” 2、以“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入诗 意义:因历史条件未成熟,并没有取得真正的变革,但是其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和关注社会变革的使命感,对之后文学观念的彻底变革气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促进了白话新诗的产生。 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 性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社会进化 肇始和阵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迁到北京改名后集结一大批先驱人物,1919年借“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主要主张和目标 (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口号:“人权、民主、自由” “科学、民主”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促进思想启蒙。 2、新文化运动VS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实绩。 文学革命: 批判、摒弃旧文学:革表现、传达封建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旧文学之命。 主张、提倡新文学:用新的文学语言、表现方式、文体样式承载、灌输新文化运动的时代主题、纲领理念。 新诗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新诗的创作走在最前列。用白话写小说早有先例,旧文人并无多大反对,但是他们坚决不允许白话入诗。因此文学革命能否成功,白话文能否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的“正宗”,白话新诗的成败是一个关键。 自由体白话诗的出现 以胡适为首的早期白话诗人继承了“诗界革命”师法欧美、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文学观点,并彻底打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规范,创立的自由体白话诗,取得了是个领域的突破性变革。 诗体大解放引导的自由创作 1917年2月,《新青年》刊载胡适《白话诗八首》(如《蝴蝶》)——已使用白话,但仍有旧诗词体式的束缚,思想偏向说理; 1918年1月,《新青年》刊载胡适《一念》沈尹默《月夜》刘半农《相隔一层纸》等九首白话诗——语言和体式方面都有较大突破; 1919,周作人发表《小河》,被称“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语言、节奏、情感突破; 1921年朱自清、叶绍钧、俞平伯组织成立中国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 白话新诗第一人——胡适 (1891~1962) 现代中国著名的学者, 思想家,政论家,外交家,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生在上海,在台北去世。 生平(一) 胡适,字适之。 清末民初人。世居安徽绩溪。 原名:嗣穈(méi),又名洪骍(xīng) 改名之由来: 十四岁到上海入学堂,接触新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复、达尔文所提出),故以「适」为名。 生平(二) 母亲的教诲 据胡先生描述他的母亲说:「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胡母十分敬爱她的先夫,有时会对胡适诉说他父亲的种种好处,要他学父亲的榜样,不要丢父亲的脸。说到伤心处,胡母往往会掉下泪来。 他还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生平(三) 光绪30年2月间(1904年春),先生赴上海求学。 宣统2年7月(1910年8月初),考取清华学堂庚款留美官费生。9月,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 民国元年(1912)春,胡适先生改入文学院。 文人的爱情 胡适由母亲冯顺弟经办,与比他大一岁「裹脚的半文盲姑娘」江冬秀订婚。 美国女友:韦莲司 (Edith Clifford Williams) 周质平在《胡适与韦莲司:深情五十年》中说:「胡适之不毁(注意:不是『不悔』)婚约,与其说是为江冬秀,不如说是为他母亲。换句话说,胡适的坚守婚约不是为爱情,而是为亲情。」 民国6年(1917)7月,返国,9月,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要的科目为「中国哲学史」。12月,与江冬秀女士结婚。           胡适的婚姻   胡适14岁时,就由母命与江冬秀订婚了。他18岁时,母命他由上海回家结婚。他因家中没钱办婚事,自己也没钱养家,就以求学要紧,坚决地拒绝了办这桩喜事。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