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灸理论-第一章经络总论.ppt
(3)奇经八脉第三大特点为八条经脉阴阳互为根据,形成水火既济之势。督脉行于背为一身阳气之督,任脉行于腹为一身阴气之担承,而任督相贯,其根在肾,肾为水火同居之宅,任与督阴阳互根,协调为用。冲脉为十二脉之海,又通于任督,虽为血海,亦为阳气之要冲,内运阴阳二气。阴阳二蹻脉,阴出于阳,阳出于阴,阴阳相交。阳维阴维二脉,阴为阳根,阳为阴根,又必得对方为根据。带脉横行于腰腹,阴阳诸脉皆系之,带脉内阴阳二气混行。可见奇经八脉虽不象十二经那样有明确的阴阳表里配属,但奇经阴阳二脉互为根据,二气交贯,自成水火既济这一特点较之正经更为突出。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为阳脉之海,总摄诸阳经。任脉为阴脉之海,总承诸阴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以此三脉为核心得维脉,阳维于阳,阴维于阴;得蹻脉,阴入于阳,阳入于阴,而交通阴阳;得带脉,总束诸脉);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当十二经脉和脏腑之气血旺盛时,奇经能加以溢蓄,而当人体生理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又能够渗灌和供应。若喻十二经脉如江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 络脉的生理功能有4个方面: (1)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经之间的联系:络脉沟通分布于肢体的表经和里经,使阴经的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的络脉走向阴经,阴阳经的络脉相互交通连接,十二经中的阴阳各经通过络脉的双重联系,进一步加强了表里经的关系; (2)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十五络称之为大络,其他尚有一般的浮络、孙络、血络等,十五络脉对这些络脉起着统率作用; (3)有渗灌血气,通渗津液,濡养周身的作用; (4)贯通营卫,保证经气环流的作用:营卫二气是通过络脉相互贯通,以互根互用共同发挥煦养脏腑组织及皮毛腠理的功能,从而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协调的生理常态。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腘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入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经; 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颈,合于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手厥阴经别分别从所属 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从所 属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人体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例如,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头面的循行是分不开的。 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顺(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牖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 (胸)。 经筋理论对中医临床有着实用的价值,其应用范围得以扩大,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临床病候方面;经筋临床病候多表现为肌肉的疾患和运动功能的异常。诸如西医学所称的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腰肌劳损、腱鞘炎等。 (2)临床取穴方面:《灵枢·卫气失常》曰:“筋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这种“候病所在”就是在发病局部选穴治疗(即阿是穴、天应穴),是治疗经筋病最常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3)针刺方法方面:《内经》根据经筋病的特点,应用了特定针法,如《灵枢·经筋》篇中载有“经筋为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燔针即“焠刺”,亦名火针,现代则多用温针灸治疗。 皮部理论的临床应用: (1)在诊断方面:特别是望诊,皮部运用得相当广泛,望皮肤色泽的变化以测知疾病的性质。如《素问·皮部论篇》曰:“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近代在皮肤色诊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皮肤上的丘疹,切诊皮下的硬结反应及皮肤寒热,皮肤的感觉差异、导电量的变化等作为诊断疾病的客观依据,这是皮部理论在诊断方面的新发展。 (2)在治疗方面:皮部理论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如内科治疗温热病,通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市政排水管道气囊封堵施工规程》.pdf
- TOPRAAD920印刷模切开槽机.pdf VIP
- 单相整流电路建模与仿真.doc VIP
-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pptx VIP
- 工程概算预算审核方案(3篇).docx VIP
- 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康复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pptx VIP
- 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监理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名师系列).docx VIP
- 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监理概论押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pdf VIP
- 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监理概论考试题库及完整答案(必刷).docx VIP
- 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监理概论押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