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概论课件-第6讲 文学创造过程
第六讲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文学创造 文学创造,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 既包括每一作品的具体创造过程(即特殊性),也包括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即一般性)。 研究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必须从每一作品的具体创造过程入手。 文学创造过程分为发生、构成和物化三个阶段。 发生阶段探讨作家的创造基础;构成阶段主要描述和揭示创造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以及最常见的艺术构思方式;物化阶段主要分析创造者如何借用文字符号,把构思成果从“心”移到纸上,成为可以被他人观照和消费的文学产品。 郑板桥《郑板桥集?题画》 ??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 从院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院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叶燮《赤霞楼诗集序》:“遇于目,感于心,传之于手而为象。” 一、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分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三个环节。 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以精神现象的形式储存在作家内心 来源只有一个,即客观的社会生活 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形成 作家的记忆机制 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获取材料的途径 无意获取 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 书本获取 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是按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 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是从获取材料的渠道划分的。 获取材料的途径 普鲁斯特一生除家乡小镇伊利耶和首都巴黎之外没去过任何地方,35岁以后,因为严重的哮喘,更是“终年生活在一间门窗经常不打开的房间中”,日常进食都是通过一间开窗很小的窗户传递的。 安·莫罗亚说普鲁斯特的“见闻仅系法国社会一个很薄的剖面”,但他却写出了七卷本的现代经典《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有意和无意获取材料 罗曼·罗兰、纪德到十月革命后的苏联采访,巴金到朝鲜战场考察 有意获取的材料 ,更适合于撰写散文式的采访或报告文学 无意获取的更真实 无意获取的时间要长一些,有意获取的时间则较为集中 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实践获取指作家主动(或被迫)投身某一生活领域(或某种社会实践)去感受刺激,并获取信息的途径,获取的材料也叫直接材料。如司汤达的从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流放、王安忆的下放 书本获取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契诃夫:谁要描写人和生活,谁就得经常亲自熟悉生活而不是从书本上去研究它。 博尔赫斯和凡尔纳的创作 博尔赫斯的创作 2.艺术发现 指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2.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发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许子东《一个故事的三种写法:〈日出〉、〈啼笑因缘〉、〈第一炉香〉》 相似情节的不同发现:都是写一个女人如何贪图金钱虚荣而沉沦堕落的故事,三个作品都注意捕捉事件的转折点即初次为了金钱而屈从一个她所不喜爱的男人的那个时刻。 《日出》陈白露,曹禺持社会批判视角,“略前详后”,强调“受害者”以控诉“损不足以富有余”的“厄运”。 《啼笑因缘》中的沈凤喜,则是“详前略后”,社会害了她,她也不是完全无辜,强调的是个人性格的“道德缺点”。 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葛微龙,也是“详前略后”,详写堕落前每个细节,揭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报刊选读课件 Unit 4.ppt
- 报刊选读课件 Unit 3.ppt
- 报广告刊例表.doc
- 抹灰工中级C(实操).doc
- 抽样检验培训教材( 16).ppt
- 报纸设计流行趋势探讨之180个经典版式分析(下).ppt
- 担保业务和担保行业基本情况分析.doc
- 担保公司培训课件(非常全面).ppt
- 担保公司担保业务操作流程图.doc
- 抽油机培训材料.ppt
- 第18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docx
- 第15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docx
- 第13课时 中东 欧洲西部.doc
- 第17讲 第16 课三国鼎立.docx
- 第17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带解析.docx
-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9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 2024_2025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备考试卷文含解析.docx
- 山西版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5课时企业与劳动者教案.docx
- 第16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带解析.docx
-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