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4期-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目 錄 中文學 楊起元《孝經》與孝道之詮釋與實踐 葉 守 恒 1 論劉鶚《老殘遊記》主題思想之呈現傅 含 章 39 姑獲鳥文化意涵之探討 陳 世 昀 67 外文學 被逐出生命饗宴的人:〈憾事一樁〉裡的孤獨輓歌 莊 坤 良 93 語言學 林 盈 萱 融入影像教材與學習策略於任務型日語課程之設計 107 難波唐治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34 期 第 1 - 38 頁 2017 年 6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楊起元《孝經》與孝道之詮釋與實踐 葉守桓 *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討晚明思想家楊起元(1547-1599)對《孝經》與孝道之詮釋與 實踐。其思想主要在承繼師見下,進一步予以推衍與轉化,而呈現一泛孝化、政 教化、實踐化、本體化、三教化等發展,代表了心學良知說,轉向了仁孝之論。 其理論在於將孝內植於本心良知,對外則拓展於社會群體,使孝不侷限於家 庭人倫,擴大了孝行之範圍;彼又重視孝道教化與政治改革,亦以此融通三教, 使三教有所對話與交流,建構了孝治天下之「內在修養」與「社會實踐」之途徑, 反映了晚明《孝經》與孝道多元化之發展。 關鍵字: 仁孝關係、孝治天下、孝經、愛身、楊起元 *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 2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34 期 壹、緒論 孝道思想本即中國文化核心,更是儒家思想價值所在;此孝道對內構成傳統 社會之家庭倫理,並拓展而出社會政治群治之道。唐君毅先生( 1909-1978)在對 比中西家庭社會文化意義上,即以西方只知家庭橫的社會文化意義,而無縱的社 會文化意義。1故歸結指出:「孝父母而及於祖宗,而以繼父母之志、承往聖絕學為 2 心,歷史文化之意識以成。此孝之縱的社會文化意義,則為西哲所未見者也。」 此 說即闡明了中國孝道殊勝所在。而在傳統社會中,孝道不僅為立身處道之則,更 被視作為治天下之本,故其教養即經由政府教諭、科舉考試、舉薦為官、民間鄉 約、家訓家規、思想教化、宗教勸化、小說戲曲、善書蒙書等多元廣道,潛移默 化至「群體」文化心理中,故對孝道而論,其觀念思想、論述詮釋,乃至體驗實 踐,自始至終皆是被重視的關鍵環節。 本文主要切入晚明之研究。明代之君主,皆重視孝道之宣揚與教化。明太祖 朱元璋(1328-1398)於洪武三十年丁丑(1397 年),即頒〈六諭〉作為教民之則, 3 首則即為「孝順父母」;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於永樂十八年庚子(1420 年), 4 則頒布《孝順事實》以為垂教。 乃至嘉靖、萬曆年間興起「奪情」與「大議禮」 5 之政爭,實皆與孝道相關。 明代君王重視孝道,雖有其政權目的,但對孝道亦 有推波助瀾之效。後陽明( 1472-1528)心學興起,三教互為融通,民間善書《太 6 上感應篇》與〈功過格〉成為世俗信仰, 都與《孝經》、孝道思想呈現一種融和 1 唐君毅先生認為:「西方如亞里斯多德、黑格爾等,固亦知家庭情誼含社會文化意義,知人由 家庭中所培養之親和感,即為社會所以能凝結之基礎。然彼等只知重視家庭之橫的社會文化意 義,而不知家庭之縱的社會文化意義,更忽其形上的宗教的意義。」見氏著,《中國文化之精 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 1997 年),頁 199-200 。 2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頁 200 。 3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五十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