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减轻消除饥饿感.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减轻消除饥饿感

耳压减肥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灵枢 .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耳与脏腑在生理功能上是息息相关的。在临床上可通过观察耳郭形态和色泽的改变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诊断疾病。 二、耳郭表面解剖  耳郭分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 耳轮 耳郭卷曲的游离部分。 耳轮结节 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 耳轮尾 耳轮向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 耳轮脚 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对耳轮 与耳轮相对呈“Y”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下脚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体 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 对耳轮上角 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 对耳轮向前分支的部分。 三角窝   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 耳郭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屏上切迹 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处。 对耳屏 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 屏间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轮屏切迹 对耳轮与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耳垂 耳郭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甲 部分耳轮和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 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外耳门 耳甲腔前方的孔窍。 三、耳穴的分布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区域。人体的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色等反应。参考这些现象来诊断疾病,并通过刺激这些部位可防治疾病。 三、耳穴的分布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图看到: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四、常用减肥耳穴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镇静安神。 便秘点--- 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调理肠道。 内分泌 ---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平衡阴阳。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调和脏腑。 饥点(外鼻)---耳屏外侧面正中稍前。调和肠胃,减轻、消除饥饿感。 渴点(屏尖)---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减轻渴感。 口---耳轮脚下方前1/3处。减轻、消除饥饿感。 胃 ---在耳轮脚消失处。 调理脾胃。 睥 ---耳甲腔的后上部。健脾化湿。 小肠---耳轮脚上方中1/3。调理肠道,通调腑气。 大肠---耳轮脚上方前1/3。调理肠道,通调腑气。 心---耳甲腔正中凹陷处。调理血脉。 肺---耳甲腔心穴的上、下、后方。宣肺、发汗、润肤。 三焦---外耳门后下方,肺穴与内分泌穴之间。疏利三焦、化湿行水。 交感(下脚端)---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侧缘交界处。调理脏腑。 肝---耳甲艇的后下部。疏肝理气。 肾---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调肾、利水消肿。 膀胱---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调理膀胱,利尿行水。 五、用穴规则 发汗---肺、交感、内分泌、皮质下。 祛湿--睥、肺、肾、三焦。 化痰---睥、肺、胃、三焦、交感。 利尿---肺、肾、膀胱、三焦、交感。 通便---肺、胃、大肠、小肠、三焦、交感、饥点、便秘点。 六 、辨证取穴 1.胃肠实热型--口、饥点、渴点、便秘点、胃、小肠、大肠、三焦。 2.脾虚湿阻型--睥、胃、肺、三焦、内分泌、皮质下、膀胱。 3.肝郁气滞型--神门、内分泌、皮质下、肝、交感、心。 4.脾肾阳虚型 --睥、胃、肾、膀胱、交感、内分泌。 5.肝肾阴虚型 --神门、 肾、内分泌、皮质下。 七、操作方法 压丸法 --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此法既能持续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 压丸所选材料可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小米、绿豆、白芥子等,也可选用磁珠。临床多用王不留行籽和磁珠。 七、操作方法 耳穴部位常规消毒(75%酒精消毒,待干),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附在0.6cm×0.6cm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挟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于进食前半小时、有饥饿感时或睡前,用拇、示指按压至酸疼为度(得气) ,每穴每次按压3分钟左右。两耳交替使用。 夏天2-3天1次,春秋冬天5-6天1次 ,10次为1个疗程。 八、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贴压期间注意保持耳廓干燥,防止感染。 2 )勿过度挤压,以防压破皮肤,发生软骨膜炎 。 九、 耳穴减肥机理 耳穴的选取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认识。一方面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取耳穴可通畅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平衡。 九、 耳穴减肥机理 另一方面,耳郭神经血管最为丰富,特别是在耳甲腔、三角窝,刺激该处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有调整机体平衡作用。尤其是刺激迷走神经,可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和胰岛素值,抑制食欲达到减肥的目的。耳压时刺激耳穴产生信号,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