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ppt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

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 2013.12 科研诚信 杨卫,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Science》杂志11月29日刊登了杨卫的社论《中国的科研诚信》(Research Integrity in China) 中国的科研能力过去十来年大幅增长; 最让人忧虑的是科研诚信的缺失,它将可能阻碍中国原创科学的进步,损害中国学术界的声誉,并减弱科学在中国的影响力。 学术界现状 在许多研究性大学和科研机构中,竞争性科研资助占到了预算的大部分,为违规操作提供了经济刺激。 现今的科研现状是注重数量而非质量,这也鼓励了不端行为,诱使年轻科研人员不遵循科研伦理规范。 基于表现给予补贴收入的政策是现在普遍的政策之一,也会诱惑科研人员行为不端。 此外,学术界的人才等级制度也鼓动科研人员过度吹嘘他们的表现。 学术界案例 《晶体学报》(Acta Crystallographica)近日发现至少有70篇发表在《晶体学报》上的晶体结构报告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些报告的作者在2006年至2008年间仅凭修改一套原始强度数据而发表系列文章。最初发现的伪造结构出自两个研究小组。通讯作者是H. Zhong博士和T. Liu教授(钟华和刘涛),均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 2002年11月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物理学家亨德里克·舍恩及其8名合作者的简短声明,宣布将撤消2000年至2001年期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8篇论文。出生于德国的舍恩1997年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曾被认为是物理学界的希望之星,不少人一度认为他迟早会得诺贝尔奖。但是,美国一个独立专家小组经过长达4个月的调查却发现,舍恩至少在16篇论文中造假。“舍恩事件”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 学术造假的危害 阻碍科学研究的发展,降低研究人员的主观思考能力 带坏社会风气,现在已经有人提议增加对学术作假的处罚力度,增加弄虚作假的法律成本 弄虚作假一旦揭穿,对当事人的名誉和社会地位造成严重影响 研究生相关的学术行为 毕业小论文 翻译国外期刊文章 对多篇期刊进行拼凑、改造 剽窃实验室其他人的实验成果 捏造虚假实验数据 购买学术文章 研究生相关的学术行为 大论文 万方、CNKI等都有论文相似度检测,学校也有相关要求。 基础理论内容来源:参考他人论文内容、参考书籍中的内容。 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才能避免论文相似度过高。 提前准备,杜绝数据弄虚作假,一旦被发现则毕业堪忧。 科研诚信 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必须杜绝科研作假的行为,在科研活动中必须坚守诚信的底线。 科研诚信,也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研究生入学踏入科研这个领域开始,就必须坚持科研诚信的原则。 工作以后,不管是否继续在科研岗位上,同样也要坚守诚信的原则。 * 我是今年刚刚博士毕业进入教师的工作岗位,和各位同学差距不大,今天我以一个师姐的角度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科研中的诚信问题。今天这个是研究生学术沙龙,在座的也都是研究生吧,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研究”两个字,研究生已经涉及到了科学研究这领域。这个人大家认识不?不认识啊,其实这个呢我也是前两天准备资料的时候才认识他的,之前只是只闻其名不认识其人,这个人呢,叫杨卫,是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主任。 * 我是今年刚刚博士毕业进入教师的工作岗位,和各位同学差距不大,今天我以一个师姐的角度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科研中的诚信问题。今天这个是研究生学术沙龙,在座的也都是研究生吧,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研究”两个字,研究生已经涉及到了科学研究这领域。这个人大家认识不?不认识啊,其实这个呢我也是前两天准备资料的时候才认识他的,之前只是只闻其名不认识其人,这个人呢,叫杨卫,是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主任。 * 你们在评奖学金或者优秀毕业生这一类奖励的时候应该也有体会吧,不同于本科生时期看的是你的加权平均分,研究生阶段评价你的成果看的是你的论文的数量。 * 社论透露,最初发现的伪造结构出自两个研究小组。通讯作者是H. Zhong博士和T. Liu教授(编者注:钟华和刘涛),均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文章合作者包括井冈山大学的其他工作人员以及来自中国不同科研机构的作者。通讯作者与其合作者已经签字同意,将Zhong博士所发的41篇文章与Liu教授所发的29篇文章撤销。撤稿细节在新一期期刊上有详尽解释。而且,由于发现的问题文章来自于井冈山大学,所有由井冈山大学投递到《结晶学报》C或E的稿件现已被标记,并检查其真实性。 出生于德国的舍恩1997年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曾被认为是物理学界的希望之星,不少人一度认为他迟早会得诺贝尔奖。但是,美国一个独立专家小组经过长达4个月的调查却发现,舍恩至少在16篇论文中造假。“舍恩事件”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史上规模最大的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