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唉!数学补救教学
2.2時=( )分 25×(1+0.5) (1+0.5)×25 看另外的例子 乘法的「倍」的意義不是乘法意義的全部。教師要確定的是在解題情境中,學童能正確地說明其算式的意義,但是在解題的程序上,終究要允許學童運用任何策略來計算。舉例來說,「一枝筆3元,24枝筆要多少錢?」,學童應能依照約定列出「3元×24」或「3×24」,但若學童理解交換律,在計算時將問題轉換成「24×3」,並用連加法24+24+24=72,應視為正確(假設學童還不會乘法直式計算),這比讓學童將3連加24次,更值得鼓勵。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說明 數學自學能力的養成, 訂定努力目標 研讀數學課本 做作業-滋養「數學能力和態度」。 還給學生空白課程-每單元至少一節空白課程,讓學生建構該數學單元的能力。 求助能力 提供展現能力的機會 學生本身 數學閱讀理解困難-學生看不懂題目、閱讀時不會斷句、抓不到要點。 數學閱讀理解教學策略 目標策略-澄清、教學目標、檢視目標達成。 朗讀策略-示範、學生覆誦。 數學術語-原理、算則、概念、名詞、單位。 書寫策略 -經驗更勝於想像 放聲思考策略-朗讀題目、解題步驟、說明解題過程。 「開放式解題」的迷思- 回歸教學目標,奠定數學能基礎。 數學的表達能力-合理、流暢、充分、工整。 統整數學概念-「1」以貫之。 實踐數學的課程目標-了解課程目標,奠定數學學習基礎;多元解題V.S.課程目標;設定演練期程。 數學課程內容意義化 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 培養學生數學溝通能力 彈性調整教學方法 重視學生數學自學能力 教師關懷 數學教學的原則 當家庭教育功能失去、當社會大環境(網路狂瀾)不利、當孩子失去希望,唯一能直接、就近、立即提供幫助的只剩教師的關心、耐心、愛心。 數學低成就補救教學的唯一希望 感謝大家熱情參與 數學補救教學經驗分享 公明國小 補救教學的目的 補救教學的對象 補救教學的實施 為什麼要補救教學? 補救教學的對象 教育學者對於補救教學受教對象之界定,分為三類(柳賢): 1.學生的實際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應有的能力水準,即低成就。 2.學生的實際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班級平均水準,亦稱之為低成就。 3.學生學科成就不及格,且其學業成就表現明顯低於其他學生許多者,稱之為成績低落者(low achievers)。 補救教學的效果 許多學術研究顯示,補救教學能獲得立即效果。 數學補救教學與建構主義之運用 數學補救教學與行為主義之運用 對基本教義派行為主義的反動-激進的建構主義 鄔瑞香老師的故事,反思”激進的“建構主義數學。 82年版課程標準,採取激進的建構主義?! 何謂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極端建構主義 行為主義心理學唯一應該研究的對象就是「行為」,而其他常用的心理學用詞(如信念、目標等等)則根本與「行為」無關 。 行為學派大師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的豪語:給我十二個小孩,我可以任意讓他們其中之一變成醫生、律師、藝術家、小偷。 ※教育的挫折※ 激進建構主義學者von Glasersfeld 主張知識是屬於個人的經驗,而且不可能有客觀實體作為知識的基礎,知識只借助於其是否適合(fit)的原則。 激進建構主義-個人建構主義(personal constructivism) (或稱根本建構主義 (radical constructivism )) 溫和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 激進的觀點 以傳統的直式乘、除法為例,透過這種演算法,學童能充分運用加減法以及個位數乘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養成簡單心算的能力,進而勇於累積計算多位數的經驗。這種能力能讓學童對數字的內在邏輯有較流暢的感覺,而這種流暢感覺的回饋,則更能增強學童的自信心。相反的,沒有效率、容易造成錯誤的演算法,卻會加深學習的沮喪感,使學童逐漸放棄學習。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 基本理念-演算能力 建構主義的第一原理:「知識是認知個體主動的建構,不是被動的接受或吸收」(Von Glasersfeld )。 建構主義的第二原理:「認知的功能在適應,認知是用來組織經驗的世界,不是用來發現本體的現實」 (Von Glasersfeld )。 現代建構主義的第三原理是:「知識是個人與別人經由磋商與和解的社會建構」(Taylor Campbell-Williams )。 個人建構主義不承認書中有知識,書中只有文字符號,符號本身並無意義,故無知識。書中符號的意義是讀者賦予的。所以,書中若有知識也是讀者所賦予的,不是書中原本就有的。 教師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