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板块构造板块基本理论与板块划分.pptVIP

第五部分板块构造板块基本理论与板块划分.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震源深度靠洋侧较浅,靠陆侧较深,总体构成一个向大陆倾斜的震源带——贝尼奥夫带 自海沟向大陆,震源深度依次由浅震(震源深0-70km,出现于海沟的陆侧斜坡,岛弧等)、中震(70-300km),到深震(300-700km,见于弧后地区 阿留申海沟,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俯冲到北美板块之下。 该边缘是一个岛弧带,延伸到勘察加构造节。 向南转为千岛群岛海沟: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 海沟就是大洋岩石圈俯冲消亡的地方 海沟的地表构造 海沟的两壁不对称,陆侧的内壁(岛坡)坡度陡,洋侧的外壁(洋坡)坡度缓。 Zonenshayn等(1982) 对千岛-勘察加海沟的研究 表明,海沟两坡普遍具有阶 梯状的地貌-地质结构,它 是一种逆掩或逆断层组合,反映海沟为一挤压构造带。 板块俯冲作用深度问题 层析观测表明:俯冲板片在670 km 界面会受到阻滞,但最终可以穿透670 km界面 俯冲作用与海沟倒退问题 俯冲时海沟位置: 后退:弧后扩张 不变: 向大陆推进 板块俯冲机制问题 俯冲带是何时、何地、如何形成的? Niu等(2003) 指出没有俯冲带就没有板块构造。 俯冲带成因的研究从未中断(如McKenzie, 1977; Karig, 1982; Kemp Stevenson, 1996; Toth Gurnis, 1998), 但实际收获甚微(Stern,2004;Gurnis et al., 2004; Stern 等, 2012; Shervais Choi, 2012;Marques et al., 2014)。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是什么? North America Pacific Nazca Eurasia South America Cocos Caribbean Africa Arabia Indo-Australia Antarctic Philippine Slab Pull 板块运动速度与板块的大小(a)、周长( b)、洋中脊长度( c)等参数无关,而与板块周长含俯冲带部分的比例有关( d)。这首次指明俯冲板块在重力下的下沉力(Slab Pull)是驱动板块运动的主要力源,为以后的研究证实,并被广泛接受。 (a) ( c) ( d) ( b) (源于UNAVCO:) 显然,slab pull容易解释太平洋型海底扩张,周边有俯冲带,但不能解释大西洋海底扩张,更不能解释大陆漂移! 汤加(Tongan)前弧玄武岩类组合式“干”岩浆,而非“湿”岩浆堆晶组合 Arc Volcanic Front Forearc Backarc Trench Dry: Ol+Sp(dunite) ? Ol + Plag (Troctolite) ? Ol + Plag + Cpx … (Gabbroic) Wet: Ol+Sp(dunite) ? Ol + Cpx (Wehrlite) ? Ol + Cpx + Plag … (Gabbroic) ?C. J. MacLeod (Pers. Comm.). Also see Wright et al., MGR, 21, 489–511, 2000. ~ 75 Km ~ 150 Km Tongan FP Troctolite? (plus dunite Gabbros) “岩石圈内部物质成分差异导致的密度差是俯冲带形成的主要机制” —— 物理上最简单并与实际观察最为一致的模型。 Niu, Y.L. M.J. O’Hara J.A. Pearce, 2003. Initiation of subduction zones as a consequence of lateral compositional buoyancy contrast within the lithosphere: A petrolog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trology, 44, 851-866. 大洋 海台岩石圈 软流圈 正常大洋 岩石圈 ?OPL ?AS ?W?OPL ?AS ?NOL ?W 均一 NOL ?3 ?3 ?1 ?NOL A B OPL NOL ?1 FRP ?1 FRP ?1 ?3 ?3 ?3 ?3 密度差导致的 拉张 挤压 “上浮” “下沉” A-扭张面 ( ),弱 B-扭压面 ( ),强 a b c ?1 ?1 ?1 FRP ?1 FRP “上浮” “下沉” ?n ? ? ? OPL NOL OPL NOL 塑性流动 韧性的 脆性的 ?n ? 弯曲断层面的理想位置 FBSin? -? = 12.61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