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战:如何让你的社群做到不死?
论文类别:计算机?-?网络营销上传时间:2015/10/10?11:58:00论文作者:未知
?
中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群经济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碎片化时间中实时在线与沟通成为常态,粉丝、粉丝经济、移动社群等概念正在成为新一波热点。一时间,人人都在谈社群,而社群生命力却成为挥之不去的痛,在这样一个社群已死、逃离微信、群聊多如牛毛的时代,如何让你的社群做到不死?
背景资料
社群,简单来说即是一群人的集合,他们有明显且共同的社交属性(共同爱好,共同偶像抑或共同的家乡等等)。
1、多大的社群算是合适?
著名人类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RobinDunbar)教授提出过150定律,即著名的邓巴数字。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而精确、深入跟踪的人数为20人左右。该定律认为,这是由人的大脑新皮层的应对能力决定的。
从上面的定性分析曲线图可以看出,社群活跃与邓巴数的关系。过量的人和信息,低效的传播,对于自己需求的信息获取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
2、一个社群有哪些角色构成?
美国数字营销专家Lave和Wenger依据网络社群中居民的参与度及变化,将社群成员分为以下5种人:
(1)外围的(潜水的)(Lurker):外围的用户,松散地参与;
(2)入门(新手)(Novice):应邀新来的用户,向着积极参与分享努力;
(3)熟悉内情的(常客)(Regular):非常坚定的社群从业者;
(4)成长(领导)(Leader):领导,支撑用户参与,互动管理;
(5)出走(资格老人)Outbound(Elder):因为新的关系、定位或其他原因而逐步离开网络社群。
3、社群成员的典型成长轨迹?
(1)发现社群并注册成为社群成员;
(2)潜水一段时间,熟悉社群环境;
(3)开始积极参与社群活动,为社群做贡献,如果极度专注,有可能成为网络社群的领导,获得网络上的地位;
(4)因为时间、兴趣或其他原因逐渐远离社群,迁徙到新的社群。
如果一个社群的中坚力量、领导、意见领袖等核心成员开始迁徙,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社群将走向衰落。没有哪一个社群会永远昌盛,其都有一个生命周期。
问题来了,为什么社群容易死?
1、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一下子触及到数十、数百人,这就是典型的社交爆炸,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直高度投入社群活动,时间与精力都不允许。所有互联网产品最核心的使命就是要无限接近我们的真实生活,它是用来优化我们的生活体验的,而不是毁坏生活体验。所以,我们在8小时之外,需要与家人相处,需要阅读的时间,需要运动的时间。尽管有一部分功能会被社交网络替代,但我们不会因此而放弃最基础的生活需求。
2、需求没有被满足
我们建一个群,不管是QQ群还是微信群,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为什么而聚在一起,这其中重要的枢纽就是需求,因为同一个需求或是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人被连接到一起。有人单纯想要交流,有人想要学习,有人就是为了抢红包……很多人加入一个群,心态自然就是:对他人期待的太多,或是对一个社群的期待太多。一旦他的需求长时间未被满足,很可能进而退群。
3、人类还没有哪一种自组织可以基业长青
自组织是自由人的联合。自组织、自服务、自约束、自修复、自发展--我们总是期待着:总能找到类似的人,总有人站出来主动提供服务,总有人能够提出或主动遵守规则,出了问题总有人去解决,大家总能够在不断磨合调整中进步。生物的趋利避害特性导致了:我们每一个环节就会打折扣,最终就是大打折扣。
【前方预警】
社群≠微信群
社群不等于微信群,微信群仅仅是社群的一个平台
社群经济≠粉丝经济
社群是一个两两相交的网状关系,用户满足/服务用户;而粉丝经济,则是以某个点为中心所有人围绕在这个中心的明星式经济。社群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我运作,但粉丝经济不会。
试试这些办法!只能帮你到这了
1、被连接
罗辑思维提出一个概念:被连接的价值,在罗振宇看来,每个人都想建立连接,特别是想和牛逼的人建立连接,比如经常有人在微博上向罗胖子表忠心,誓死追随,甚至没得到正反馈后在线下拦截罗胖子以获得被连接的机会。
人人渴求被连接的心理同样适用于社群运营,现在线上已经涌现了无数个自称是社群的组织,但谁真正有价值,最好的衡量标准就是被连接的次数与深度。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了,罗辑思维作为一个社群已经获得了包括联想柳传志、雕爷、乡土乡亲茶店、图书出版商、百度贴吧等诸多企业的关注,它更像是一个带有互联网营销势能的U盘,插入之后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亮点,这就是罗辑思维被连接的价值,被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