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防拉黑指南为毛你总被绝交.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朋友圈防拉黑指南 为毛你总被绝交 论文类别:计算机 - 网络营销 上传时间:2015/7/1 11:03:00 论文作者:未知 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朋友间绝交的事就越来越多了。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并不是因为朋友圈的出现改写了友谊,只是因为 它的存在而挑明了一些事。在此之前,意见相左的朋友没有什么明朗的渠道让 对方发现自己的观点,而且,朋友圈不但承担了晒三观的重大使命,还通过点 赞,转发等功能强化、扩大了每个人的观念。这让你觉得,你和原本以为亲密 无间的朋友之间,原来有着这么大的分歧。 如今,晒三观的事情越来越多,比如豆腐脑到底是甜是咸,比如那条淘宝爆 款范儿的裙子到底是蓝黑还是白金,更不要提狗肉到底能不能吃,广场舞大妈 该不该管,人贩子能不能一律枪毙,中医到底是骗局还是科学,转基因会不会 贻害后代,美国是不是对中国下一盘很大的棋……只有那些敢于面对淋漓鲜血 和惨淡人生的真的猛士才敢在朋友圈发表上述这些内容,这基本上等于摇旗呐 喊找绝交。 并不是朋友圈让我们分裂的,是我们原本就不同,你只是没发现而已。因为 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好意思表达 “三观”,那样太过矫情,不接地气, 神经兮兮。而朋友圈是面青铜镜,让我们所有人现形。 我们的社交已经大规模转移到网络上,真正意义上可以见到彼此的现实交际 愈发稀有。这并不只是改变了形式,而且也深刻地改写了社交的内涵。现实中 的社交,我们更趋向于聊琐碎的话题,就是我们常说的 “拉家常”,因为人和 人当面诉说时,我们处于一种日常情境中,在烟火现实里,看得到对方的举 止,感受得到对方的情绪,所以,我们更愿意用口语化的方式叙述那些更加切 身的问题,吃喝玩乐或者狗血八卦。但点赞时代的网络交际,不但隔离了肉 身,同时也隔绝了烟火气,手机屏幕变成了一个实体上微小,但心理上很庞大 的阻隔屏障,它可以让我们觉得安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透过手机屏幕观赏 舆论战场的战火,就如同在电影院看灾难片一样,只会嫌打斗得还不够惨烈, 更何况,我们还能实时互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当我们拿起手机表达观 点、转发信息的时候,我们就显得不那么温良恭俭让,会比平时凌厉,直接, 尖锐,软糯的世俗谈资逐渐剥落,坚硬的价值观内核就显露了出来。这就是为 什么你会特别惊讶的发现 “原来我认识这么多年的朋友和我这么不同。”从 而,拉黑,绝交的事件不绝于缕。 所以,当你明白了这些之后,再发现一个原本关系亲昵的闺蜜和哥们发了一 条条让你无语的信息,真的大可不必痛彻心扉地拷问自己,当年为什么就没有 看出真面目,更没必要像半世青春都献给了一个渣男一样慨叹。 朋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且,从当下的情势看来,它宽泛得很没节操。 亲戚、同学、同事、生意合作伙伴,凡此种种都属于可以准确命名的人际定 位,但朋友变成了一种模糊处理的关系,听起来亲密,实际上虚无,若即若 离。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其实,朋友分为两种,一种叫情境型朋友,另一种叫价 值观朋友。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搞清楚,原来自己庞大的 “朋友圈”中还有这 样的区隔。 前者,通常是因为随机社交而结识的人际关系,比如同学,同事等 等,被分到一个班级,被安排到一个部门,没有选择地必须产生交集;后者, 属于因为拥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取向或者共同认同一个群体利益而变得 亲密的关系。当然,前者当中经过筛选,会产生出后者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朋 友。 在生活中,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口中的 “朋友”都来自于前者,但往往我 们都在潜意识里,把所有情境型朋友天然当做了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伙伴。一直 以来,我们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交往着。在现实中喝酒撸串,岁月静好。直到有 一天,被微信朋友圈搞得三观尽毁。 情境型朋友其实不是朋友,只是我们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必要的社交,而价值 观朋友才是所谓的 “知己”,不能因为前者泛滥,后者难觅,我们就自动把情 感都寄托于那些只是因为随机聚合而达成的交集上。 这是一个点赞之交的时代。很多人批评这个时代的虚拟化让我们的人际关系 趋向冷漠,我倒是觉得这个时代更具有筛选友谊、去伪存真的功能。让情境型 朋友之间的点赞之交留在线上,让价值观朋友之间的互动留在线下,这不是更 好吗? 作为群居型动物,大多数人都害怕孤独,认为朋友是抵抗孤独的最佳途径。 所以,会刻意或者下意识地在手机上营造出 “高朋满圈”的假象。但现实是, 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朋友不断流失,或者说不断筛检的过程。儿时,能 在一起玩弹珠就能成为不离不弃的朋友,现在呢?成年人,会自动因为社会地 位、学识背景、三观倾向、甚至外貌来不自觉地区分敌友和亲

文档评论(0)

1030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