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邓小平南巡与新时期重启改革之路 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邓小平首次获选为该刊年度风云人物 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 1989年6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在选举中遭到惨败,由胜选的团结工会进行组阁,波共由此失去政权。接着是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10月发生分裂,自动放弃了政权……1991年12月,苏共解散、苏联解体。当年的社会主义阵营,竟然在短时间内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倒了下去,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大确定的路线和发展战略是否应坚持下去?中国的改革方向是否要重新选择? 一时间,宣传舆论中反和平演变的声浪调高。 焦点则集中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 在这种背景下,本来就存在的一种担心改革开放会滑向资本主义的思想情绪增长,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对改革开放中许多问题提出疑问和诘难。 一些人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直接同坚持社会主义还是搞资本主义联系起来。 “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和夫人卓琳相依为命,用劳动和读书来充实生活 苏东剧变的教训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各国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兴起的改革,竟然最终导致共产党失去政权的后果,其原因何在?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相当一部分人坚持认为,是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导致的恶果。事实果真如此吗?赫鲁晓夫不只是肯定了斯大林的领导作用,而是把斯大林作为捍卫列宁主义的代表的肯定,更是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肯定,也就是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肯定。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粉碎“四人帮 与其说赫鲁晓夫失之于离开社会主义方向,还不如说失之于未摆脱传统体制改革不彻底。 正因为此,国内的苏联问题专家对赫鲁晓夫的改革有如下评说:赫鲁晓夫既没有改变斯大林时期的经济管理理论和产业结构,也没有完全抛弃行政命令的管理体制和方法,既没有调动起工农群众真正的生产积极性,也没有依靠一批得力的智囊、充分发挥知识和科技的力量 1976年10月,首都百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欢庆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原则 曾被认为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原则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生产数据公有制+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斯大林著作中已定型的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是从源头“被伪造得已不成其为马克思了”。斯大林死后也一直保留下来。 斯大林死后,苏联和东欧国家,曾经因长期积累的矛盾而不断试图进行改革,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触动到被奉为经典的社会主义原则,于是就碰到了“要还是不要社会主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成了所有社会主义各国领导人难以逾越的障碍。 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等在一起 历史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 一是东欧长期仿效苏联实行以速度为中心的赶超战略,其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其结果是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食品和日用消费品严重短缺。 二是始终没有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不让劳动和资本进入市场,各国对经营不善的亏损国营企业,不是向市场引导扭亏为盈,而是由国家直接包揽扶植。 三是财政补贴与高举外债,为安抚人民对生活水平下降的不满,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各国长期违背价值规律,结果是加快触发了经济危机。正是由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这才是苏东共产党最后倒台的深层原因 邓小平全家在云南过春节 他已在考虑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开辟一个窗口 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正在为中国找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11月他到广东视察,在听到关于“逃港”事件的汇报时,邓小平沉默了一会说,逃港说明我们的生活不好,(两地)差异太大, 邓小平复出工作后,和卓琳在外出视察的旅途中 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4月,小平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做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中国经济特区由此诞生。 1984年1月,他第一次来到深圳,因为“办经济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看”。在深圳两天的时间里,他马不停蹄地进工厂、下农村,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 回到北京,他立即提出要进一步办好特区,扩大对外开放,特区建设和全国的对外开放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1992年1月19日,小平同志在深圳皇岗口岸深情眺望对岸的香港 他一反平时的沉默寡言的状态 1992年1月19日,小平再次来到深圳,看到深圳发生的巨大变化,邓小平显得兴致很高,充满激情。 以往,他在参观时,基本都不说话,也不发表任何言论,但是那次来深圳,他一反平时的沉默寡言的状态,不停地问,不停阐发全新思想,还充分肯定这块改革试验田的大胆探索和实验。 邓小平入住深圳迎宾馆。邓小平说:“阔别八年又来到深圳,看到有新的发展,很高兴 在参观国贸大厦时,他突然滔滔不绝地发表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