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四章 线虫(丝)
阿尔茨海默症防治相关知识埃及的金字塔有建造方法动画艾司洛尔在神经外科重症中的应用二级二班防溺水等安全教育 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虫体因细长如丝状而得名。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或体腔,引起淋巴丝虫病。 可在人体内寄生的丝虫有8种。我国仅有两种: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 1.成虫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成虫形态相似: 虫体丝线状,乳白色,体表光滑。 雌虫较雄虫大,雄虫尾部向腹面卷曲。 【形态】 头间隙 鞘膜 体核 尾核 2.微丝蚴:丝虫成虫产出的幼虫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虫体细长,在新鲜血片上做蛇样运动,头端钝圆,尾部尖细 外披鞘膜;体内有许多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有些微丝蚴尾端有尾核。 虫体前1/5处一环形无核区为神经环,再往下近尾端有一肛孔 神经环 肛孔 班氏与马来微丝蚴形态鉴别要点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大小(μm) (244~296)×(5.3~7.0) (177~230)×(5~6) 体态 柔和、弯曲自然、大弯上无小弯 僵直、大弯上有小弯 头间隙(长:宽) 较短(1:1或1:2) 较长(2:1) 体核 圆形或椭圆形,各核分开,排列整齐,清晰可数 椭圆形,大小不等,排列紧密,常互相重叠,不易分清 尾核 无 有2个,前后排列,尾核处角皮膨大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微丝蚴经染色后的镜下形态 【生活史】 1.生活史过程 (在蚊体内发育) 腊肠蚴 丝状蚴 微丝蚴 微丝蚴 丝状蚴 成虫 (在人体内发育) 雌蚊吸血 雌蚊吸血 感染阶段 寄生淋巴系统 寄生血液系统 蚊体内发育过程 蚊媒种类 班氏:淡色库蚊 马来:中华按蚊 蚊体内发育时间 班氏:10-14天 马来:6-6.5天 发育过程(微丝蚴 脱鞘蚴 杆状蚴 丝状蚴) 丝状蚴是感染期幼虫 丝虫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在外周血液中。 在外周血液内出现的时间: 班氏微丝蚴:晚上10时~次晨2时; 马来微丝蚴:晚上8时~次晨4时。 夜现周期性对微丝蚴病原检查具有指导意义。 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1) 成虫寄生:人体淋巴系统 (2) 微丝蚴寄生血液中,具有夜现周期性; 2.生活史要点 (3) 感染阶段:丝状蚴 (4) 感染方式:雌蚊吸血 (5) 终宿主: 班氏丝虫:人 马来丝虫:人+保虫宿主 丝虫致病主要由成虫特别是雌虫起着决定性的致病作用 机械性损伤 化学性刺激 抗原性刺激 1.致病机制 超敏及炎症 反应 阻塞性病变 成虫 【致病性】 反复发作 (慢性期) (急性期) (1)急性期超敏及炎症反应: 逆行性淋巴管炎(流火) 丹毒样皮炎 淋巴结炎 精索、附睾炎、睾丸炎(班氏) 丝虫热等 以下肢多见 2.临床表现 丝虫性淋巴管炎 (2)慢性阻塞性病变: 下肢象皮肿 象皮肿 睾丸鞘膜积液 乳糜尿 睾丸鞘膜积液 乳糜尿 【诊断】 1.病原学诊断 从病人的外周血、体液或活检物中查到微丝蚴或成虫作为确诊本病的依据 (1)血内微丝蚴检查 夜间取血查微丝蚴(夜晚9时以后) 厚血膜法:是检查微丝蚴最常用的方法。 新鲜血滴法(观察微丝蚴活动情况) 溶血离心沉淀法:检出率高,适合门诊检查 海群生白天诱出法(夜晚不方便采血者) 阿尔茨海默症防治相关知识埃及的金字塔有建造方法动画艾司洛尔在神经外科重症中的应用二级二班防溺水等安全教育 * 对人体致病呈多样性,其危害严重,为第二大致残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生理痛苦。经过50余年的防治,虽然1994年全国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但截止到2006年,我国仍有近40万的慢性丝虫病人。 * 在蚊体内-只发育不增殖 ,动物实验表明两种丝虫除可经皮感染外,可能有经胎盘或口感染。感染期幼虫进入人体后的移行途径尚未完全清楚 * 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有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丝虫成虫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试验(IES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二章 桥面构造 课件.ppt
- 第二章 社会需要、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ppt
- 第二章 第一节医院概述.ppt
- 第二章 第七节fms及fmi.ppt
- 第二章 畜禽的屠宰与分割 课件.ppt
- 第二章 糖第一节.ppt
- 第二章 花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因子 课件.ppt
- 第二章 第一节一般检查 课件.ppt
- 第二章 解表剂 课件.ppt
- 第二章 西方心理学的建立2.ppt
- 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移动应用开发,探讨跨平台兼容性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生物实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信息技术行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研究及政策建议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人工智能视角下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利益相关者互动与政策支持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6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与土地资源化利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音乐与美术教师跨学科协作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学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航空航天3D打印技术对航空器装配工艺的创新与效率提升》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教育扶贫精准化策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区域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档案管理中的数据完整性保障与优化》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中医护理情志疗法对癌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长期追踪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