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路勘测设计 第17讲 线形设计5-2
第三节 视觉分析及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3.视觉评价方法 二、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二)平、纵线形组合的形式: (二)平、纵线形组合要点: (三) 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 ①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平竖曲线顶点重合,且平包竖。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 * * 1.视觉分析的意义 视觉分析: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觉分析。 一、视觉分析 2.视觉与车速的动态规律 (1)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和心理紧张的程度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 (2)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点随着车速增加而向远方移动。当车速增加到97km/h时,他的注意力集中点在前方600m以外的某一点。 (3)当车速超过97km/h时,对前景细节的视觉开始模糊起来。 (4)驾驶者的周界感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少。当车速达到72km/h时,驾驶者可以看到公路两侧视角30~40°的范围,而当车速增加到97km/h时,视角减至20°以下。当车速再增加,驾驶者的注意力随之引向景象中心而置两侧于不顾。 视觉评价方法:利用视觉印象随时间变化的道路透视图 道路透视图:是按照汽车在道路上的行驶位置,根据线形的几何状况确定的视轴方向以及由车速确定的视轴长度,利用坐标透视的原理绘制的。 通过透视图,可直观地看出立体线形是否顺适,有否易产生判断错误或茫然的地方,路旁障碍是否有妨碍视线的地方等等。若存在上述缺陷则要在设计阶段进行修改,然后再绘出透视图分析研究,直至满意为止。 适用条件: (1)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必须注重平、纵的合理组合; (2)当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力求做到各种线于要素的合理组合,并尽量避免和减轻不利组合。 (一)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 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协调。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应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 直线上只有一次变坡是很好的平、纵组合,直线中短距离内两次以上变坡会形成反复凸凹的“驼峰”与“凹陷”,看上去即不美观也不连贯,使驾驶员的视线中断,因此,只要线路有起有伏,就不要采用长直线,最好使平面路线线形随纵坡的变化略加转折,并把平、竖曲线合理地组合。尽量避免驾驶员一眼看到路线方向转折两次或纵坡起伏三次以上。 暗 凹 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则宁可把平竖曲线分开相当距离(不小于3s行程),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 平曲线和竖曲线其中一方大而平缓,那么另一方就不要形成多而小。一个长的平曲线内有两个以上竖曲线,或一个大的竖曲线含有两个以上平曲线,看上去非常别扭。 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 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 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③要选择合适的合成坡度。 (四)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1、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2、避免将小半径的平曲线的起、讫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见教材P149页图5-24)。 3、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4、要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断背、折曲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形。 跳 跃 断背曲线的改善 断背曲线 暗 凹 5、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陡坡或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 6、避免急弯和陡坡的不利组合。 7、应避免小半径的竖曲线和缓和曲线的重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