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要点辅导.docVIP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要点辅导.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要点辅导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要点辅导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史》的基础上,引导有兴趣学生的学生在古代文学领域进一步开拓视野,培养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提高课程。本课程的内容重点不在于文学作品原作家及其作品本身,而在于后代学者对这些作家和作品的传疏、笺注、评注等研究成果。这里所谓“古代文学要籍”指的是清以前(包括清代)的古代学者所作的有关文学的经、史、子、诗文总集、别集的传疏、笺注。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学文本阐释的特有方式和文学传承的重要通道,因之通过对这些文学要籍的导读,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文学遗产,并进入到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行列中来。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本课程涉及的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共有二十四种,重点掌握的内容为绪论、朱熹《诗集传》、杜预《春秋经传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王先谦《汉书补注》、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等章,一般掌握的为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论语集注》、郭茂倩《乐府诗集》、《文选》及李善注、陶澍《靖节先生集注》等章,其他章节可自行阅读学习。 绪论 略论文学要籍注释的特色及其学术意义 本章要点: 1.2. 3.《论语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注疏 :是经注的一种标准体式,也是古籍注释的一种常见的体式。作为经注,它兴起于唐而完成于宋。正义:注疏体是经注的一种标准体式,也是古籍注释的一种常见的体式。作为经注,它兴起于唐而完成于宋。唐太宗时下诏改称为正义,这以后注疏又称为正义。疏不破注即疏必须维护注的观点,在注的基础上引申发挥,补充资料,以把原文和注释的每一句话解释清楚为目的。疏不破注补注: 补注可以理解为注疏体之变形,在形式上它也是先录一前人的注释,继之以补注作者对前人注释的补充和发挥。评注 :就是注释之外,再加上不同角度的评论,或艺术风格的分析,或思想观点的解说,或写作技巧的揭示,多用简洁的语言以为论断,少有反复申说者,其中警策之语,常给读者深刻的印象,这是其形式的一个特点。校注:即校勘加注释,所谓校勘,是在阅读和整理古书之前,正本清源的一项工作,即把不同的版本和各种资料汇集在一起,加以对比核查,把古书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诸如脱字、讹字、衍文、错简、颠倒、混淆、误解等一一加以订正。校勘:在阅读和整理古书之前,正本清源的一项工作,即把不同的版本和各种资料汇集在一起,加以对比核查,把古书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诸如脱字、讹字、衍文、错简、颠倒、混淆、误解等一一加以订正。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有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本校法 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理校法:1. 2. 3.两汉时期,经学正式成立。这时,出现了很多讲说《诗经》的流派比较重要的是鲁、齐、韩今文经学毛属于古文经学在《诗经》研究中称之为“四家诗”。本来前三家的解说占据着统治地位。东汉时期,经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注,大大地提高了毛诗的地位。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他一生为官九年,先后担任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知福建漳州等职。庆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初九,逝世于考亭,归葬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大林谷。 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收;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闽学”的创始人。 朱熹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渐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宋无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讲学。晚年卷入当时进行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