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堂戏唱腔的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巴东堂戏唱腔的研究

巴东堂戏唱腔研究 张延莉 内容提要:巴东堂戏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的地方小戏,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巴东堂戏的唱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音乐形态分析,比较了各角色唱腔的音乐异同,挖掘出其本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询了巴东堂戏唱腔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巴东堂戏 大筒子腔 小筒子腔 音乐形态 文化内涵 引 言 巴东堂戏,属起源于长江中上游的梁山调系统内独具特色的地方小戏,主要流行在湖北省巴东县一带。它与南剧、恩施灯戏、鹤峰柳子戏、鹤峰傩愿戏,并称为湖北省恩施地区民族文化艺术的“五朵金花”。2007年,巴东堂戏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批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川鄂咽喉,鄂西门户,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武陵山脉、巫山山脉、大巴山余脉盘踞县境,长江、清江分割县地。巴东堂戏就产生于巴东县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流域。此流域东、西、北三面被大、小神农架群山包围,南抵长江三峡,是三峡腹心。当地土家族、苗族、汉族人口杂居,是多民族文化融合之地。 为更好地研究巴东堂戏,2006年寒假,笔者曾前往重庆巫山县,实地详细考察、了解巫山堂戏。结果发现,巫山堂戏仅在巫山县与巴东县接壤的邓家乡一带流传,且巫山堂戏申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拍摄的专题片由巴东县堂戏班子协助拍摄。可见,巴东堂戏在其发源地及周边地区具有相当的影响。身为巴东人,且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学习方向的笔者,希望利用所学知识,能为巴东堂戏的“申遗”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这也是此研究的最初缘起。同时,笔者具有“局内人”和“局外人” 双重身份的优势,便于在现有研究能力下,以专业知识结合实际经验,对巴东堂戏进行深入研究。而在笔者着手巴东堂戏研究后发现,巴东堂戏虽然属于比较原始的地方小戏,但是由于它的两大主要组成腔调——“大筒子腔”、“小筒子腔”,分别由四川梁山调和湖北汉剧流传到该地演变形成,因此堂戏中具有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并存的现象。而堂戏流行地又是土汉民族杂居地,故堂戏音乐中又存在土汉文化的交融。所以笔者决定以巴东堂戏最主要的部分——唱腔为研究对象,认识文化中的音乐,探索音乐中的文化。 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搜集整理过程中,笔者将其归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将巴东堂戏作为地方戏曲品种之一的一般性介绍文字,如田联韬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1],《巴东县民族志》[2],林永仁、来层林著《巴楚文化》[3],《巴东县志》(1993)[4]; 第二类是关于巴东堂戏“民族志”式的记述,这类书籍一般都附有曲谱,但只客观描述不做音乐上的分析研究,如:《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5],《中国戏曲志》(湖北卷)[6],湖北艺术学院整理汇编成册的《巴东堂戏》[7],《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东堂戏申报书》[8]。 第三类是关于巴东堂戏的音乐研究,如刘正维所著《戏曲新题——长江中上游小戏声腔系统》中作为梁山调系统之一的巴东堂戏音乐与系统内其他音乐的比较研究[9],在高源章、邓明旺、邓贵洪编著的《巴东堂戏》一书中也有关于堂戏声腔、伴奏的研究[10]。 另外在《巴东堂戏》一书中还提到巴东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及当地一些学者也有相关研究文章,据作者高源章介绍这些文章多存于文化馆内,未公开发表,他曾阅读过作者的手写稿但后来遗失。笔者目前也确实未能在公开刊物搜到相关文献。 纵观前人研究,关于巴东堂戏的研究多为介绍性文字,专门的堂戏音乐研究很少,而通过音乐本体研究深入分析堂戏音乐所涵盖的文化研究则更少。由高源章、邓明旺、邓贵洪编写的《巴东堂戏》是目前为止关于巴东堂戏研究较为全面的一本书,其中包括巴东堂戏形成发展、唱腔、语言特征、戏班结构、演出程式、传统戏班、著名艺人的介绍,以及剧目选段、唱腔选段、场面曲牌选段等。本文将以此书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文中所使用的少数乐谱即来自此书,其它绝大部分乐谱由笔者根据刘正维教授提供的录音,及巴东堂戏申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碟记谱而来。相关参考文献由笔者在巴东县图书馆、文化馆、巫山县文化馆搜集而得。 本文期望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音乐形态学、音乐传播学、音乐人类学等角度进一步对巴东堂戏音乐本体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挖掘出从巴蜀之地流传至荆楚大地,身处土汉民族杂居地的巴东堂戏音乐的特点与价值以及蕴涵其中的文化内涵。巴东堂戏曾经盛行于巴东县神农溪流域及周边地区,深受民众喜爱并且对民众生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戏曲音乐普遍生存状况不太乐观的今天,堂戏同样不可避免的受到冷遇。在巴东堂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深入了解堂戏音乐特点更加有利于扶持和发展堂戏音乐,对于保存和保护民族民间戏曲音乐也同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