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古洞摩崖连壁.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山古洞摩崖连壁

  自元、明两代以来,崂山刻石甚多,宫观寺院碑碣林立,高山古洞摩崖连壁,分散在整个山区,诚为可观。清代光绪年间,即墨人黄肇颚编纂《崂山艺文志》时,曾对崂山的刻石作过考察,但因崂山地域宽广,山路崎岖,难以全部搜罗。1928年纂修《胶澳志》时,曾派拓手两人入山寻拓,恰逢霖雨为灾,中途折回。30年代,袁榕叟、唐廷章曾入山经年,寻得崂山刻石及碑记共242处,拓片200余帧,后亦散佚不存。嗣后,在漫长的岁月里,遍布崂山的刻石任风雨剥蚀和破坏。“文化大革命”中,崂山庙宇碑碣毁坏殆尽,所幸摩崖刻石质地坚硬,有的高不可及,凿砸困难,残存尚有100余处。1979年,青岛市成立“崂山风景点恢复领导小组”,组织专人恢复和增刻崂山的摩崖刻石,1980年3月15日开凿试刻,1982年8月1日基本完工。此次由政府领导、大规模、有组织地恢复和增镌刻石活动,在崂山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初步查得残存摩崖刻石及题刻121处,又增补刻石106人,合得227处,另外,在山区偏远处仍有刻石数十处未能勘察修复,共计崂山之刻石为270余处。自90年代以来,随着崂山的旅游开发,又陆续增加了一些新的刻石。   【崂山最古老刻石】 崂山最古老的摩崖在崂山区沙子口镇的烟台顶。两处刻石相连,皆为晋太安二年(303年)镌刻。书刻虽不工整,但仍可从粗犷中见出汉隶之余韵,并已向魏碑体转化。   其一为:“勃海朱泰武(一行)晋太安二年岁在癸亥(一行)平原羌公烈(一行)。”共分三行,高50厘米,宽42厘米,字径3.5厘米不等。   其二为:“高阳刘(一行)初孙(一行)晋太安二年(一行)魏世渊(一行)。”共分四行,高49厘米,宽26厘米,字径3.5厘米不等。   【太清景区刻石】 主要集中于太清宫及其周围,现存47处。   1.徐世昌题记。文为“癸丑四月辛丑,约苏州吴郁生、广州李家驹游崂山,同游者贺县于式枚、合肥李经迈、张士珩,宿于华严庵,明日至太清宫,负峡函海,松石奇古,极雄深幽,靓之致念憨山争席事,俯仰兴叹。返华严庵,仍遵来路历土堑岭、循九水而归。张君独留,次晨之八水河观瀑,蹑梯子石,越烟云涧,别觅归路,往返约三日。道士韩太初善琴,马贤静善谈元,皆此游可纪者。天津徐世昌。”该题记刻石在太清宫盘石路下端之北侧,字径半尺,刻工亦佳,为徐世昌之真迹。   2.题辞“山高水长”。在徐世昌题记之左前,楷书横排,字径50厘米,据传该字为清末即墨知县、定陶县人曹蕴键题。   3.题辞“涵海豢云”。在徐世昌题记之右上,横排草书,字径60厘米,书者不详,云字之左,原有题记一篇,已毁。   4.邱长春摩崖诗刻十首。诗文为:“烟岚初到上清宫,晓色依稀途径通。才到下方人未食,坐观山海一鸿。”“云烟惨淡雨霏微,石洞留人不放归。应是洞天相顾念,一生嗟我到来稀。”“云海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松风涧水两清幽,尽日清音夜不收。野鹤时来应不倦,闲人欲去更相留。”“溪深石大松更多,郁郁苍苍道气和。不是历年樵采众,浮云蔽日满岩阿。”“贯世高名共切云,游山上士独离群。仙乡贵重三茅客,仕族尊荣万石君。”“西天仰视刺天高,山上仙人种碧桃。桃熟几番人世换,洞中秦女体生毛。”“清歌窈袅步虚齐,月下高吟风舞低。谈笑不干浮世事,相将直达九天西。”“烟霞紫翠白云高,洞府群仙醉碧桃。鼓透碧岩雷震骇,满山禽兽尽呼号。”“道力神工不可言,生成万化独起然。大山海岳知轻重,没底空浮万万年。”“栖霞长春子书,庚寅上石。”诗刻于太清宫三皇殿后山的巨石上,字径约10厘米,诗刻已漫漶不清,但笔划仍端正苍劲。南宋庆元元年亦即金明昌六年(1195年),邱长春(处机)首次由宁海之昆仑山到崂山太清宫,据《太清宫志》载:“邱祖住未久,留诗二十一首,偕其道侣西去。”其中十首镌太清宫,庚寅年上石之时应为公元1230年,即南宋绍定三年,金正大七年,是年为邱长春逝于燕京长春宫(今白云观)之第四年,此诗当为太清宫道士书写并上石镌刻,距题诗年月已30余年。邱长春居崂山,常往来于上清宫、太清宫之间,此诗有“烟岚初到上清宫”之句,显然是为上清宫而作,对景物的描绘也似上清宫之环境,可以断定此诗是特地为上清宫所作,被太清宫道士先刻于太清宫三皇殿后山。   5.题刻“烟云胜景”。在上清宫后山上,楷书横排,字径20厘米,癸亥秋月(1923年)杜希儒题。   6.题刻“涵虚凝翠”。在太清宫三官殿后,字径60厘米,邵元冲题。   7.摩崖刻石“波海参天”、“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在太清宫东山路之东侧,楷书,上行“波海参天”字径1米,下行字略小。清末民初,太清宫道人为追记秦始皇曾游过崂山,请北京大学教师书写并聘青山村石工镌刻,据20年代书刊介绍,原辞为“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书”,后人为避秦代刻石之嫌,将“书”字凿平。旁有游记一篇,已漫漶不清,“文化大革命”中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