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羊背子与撒拉族饮食-文化 2
“吾吉”(羊背子)与撒拉族饮食文化
一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古有积石川、撒拉川、撒拉田地和撒拉地方等之称。这里除撒拉族外,还居住有藏族、回族和汉族等,撒拉族是这里的主体民族。撒拉川是一神奇、包容和祥和之地,地脉宜五谷、瓜果,百味香,人勤奋,同甘苦,共创业。“百味香”中最受人青睐的是这里的肉食和面食。特色传统肉食品有“吾吉”(羊背子)、“吾里希”(肉份子)、手抓羊肉、肥肠、面肠、碗菜等,“吾吉”(羊背子)是其传统肉食文化的代表,身价高,有来历,有掌故和讲究。走进撒拉族博物馆,食品类展品中最吸引人的就是“羊背子”。中古时代波斯人拉史特(1247--1317)编著的世界史籍名著 《史集》中也记载有关撒拉族历史源渊及其羊背子的史料。古代,突厥人将“吾吉”(羊背子)视为珍肴,用来宴请汗、大臣等贵人。撒拉族“吾吉”(羊背子)的来龙去脉,在专家、学者们的论文中说得很清楚。[1] 撒拉族先民对伊斯兰教有深刻的理解。据有关史料,8世纪始,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等中亚地区,进入了伊斯兰化的进程。10世纪,已形成了覆盖整个中亚地区的突厥—伊斯兰文化,撒拉族先民也是在这个时期,或者在早些时期,信仰了伊斯兰教。一切都纳入了伊斯兰文化的轨道,伦理道德、风尚习俗等无不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在不违教规的条件下有选择地保留融合了原有的一些食俗。图腾崇拜消失了,作为羊身上最肥美的部分——羊背子变异成纯粹敬长、敬贤、敬客的一种美食,这是一种不同文化的融合。
民以食为天。“吾吉”(羊背子)是一种作为文化物的烹饪食品,它具有满足生理需要、营养供给、口福享受和沟通交流等功能。肉食在人类的生存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体力和智慧的能源,“既吃植物也吃肉的习惯,大大地促进了组织形成中的人的体力和独立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肉类食物对于脑髓的影响;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的营养和发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发展起来。”[2]“羊者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3]“补虚劳,益气力,壮阳道,开胃健力。”[4] 随着科技的发展,羊肉的营养价值更加得到重视,人们发现羊肉含有一种叫左旋肉碱的营养物质,动物肉中羊肉,尤其是山羊肉中含量更多。“山羊肉也有其特点,其肉富含对人类心脏有特殊营养作用的左旋肉碱(l---carnitine),是羔羊肉的2.69倍,是牛肉的3.2倍,是鸡肉的8倍。”[5] 在撒拉族饮食生活中牛、羊、鸡肉占相当比例,其次是鸭、鱼等,特别是羊肉最普及且崇尚。因为自古撒拉族没离开过畜牧业,牛羊在人们心目中是性善而佳美。“畜食谷,兽食刍,畜有纯德者良。”“唯驼、牛、羊独具纯德,补益诚多,可以供食”[6] 羊肉“补中益气。”在高原寒、干、凉等的气候、地理自然环境中更需以肉食补热量。青海处处水美草肥,盛产藏系羊和牦牛。撒拉川紧依草原牧区,青青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夏抓肉骠秋抓油,一年四季不愁肉,如今又兴“西繁东育”,肉食资源得天独厚。撒拉族与牛羊肉食磨合得滚瓜烂熟,多出能工巧匠,人们不但喜吃、善吃和巧吃羊肉,而且在敬客、宴宾、共食、节日和礼仪等活动中也以羊肉为首选。
二
“吾吉”(羊背子)是游牧民族的传统食品,突厥语民族、蒙古族和藏族等都有在肉食宴中看重羊背肉的习惯,有的就称“乌查(羊背子)宴”,有的称“全羊宴”,其共同点是羊身各部位的肉,甚至包括羊头、羊蹄等同时上席,摆法、吃法各不同,各有特色。
蒙古族的“羊五叉”、“乌查”就是“羊背子”,这是“蒙古族传统菜肴。流行于内蒙古牧区。古称乌查之宴。为蒙古族特殊风味中高级肉席之一,是蒙古族款待尊贵客人的佳肴。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斯汗定天下,大享功臣,设全羊名为乌查之宴。’乌查同五叉,蒙古语音译,俗称羊背子。做法是:将绵羊一只杀死,去头、皮、腿和内脏,从腰窝往前第四肋骨处切断椎骨,把羊背分成两截,再把后部肋骨分开展平留羊尾,这部分称五查。同时将前部各骨关节连肉分开,压在后部五叉下面,入锅用白水煮至七八成熟,用大铜盘盛之,摆成整羊形状。上席时,先摆奶茶及奶食品,再上四冷菜和酒,然后才上羊五叉。羊五叉席为节日、婚礼、款待贵客的大宴,常伴有歌舞娱乐,饮宴通霄达旦。至今流行很广,深受牧民喜爱。”[7]
“藏族除为吃席来的宾客每人打一条肉份子外,还要给父母、阿舅、媒人等分别‘抬羊背子’,以表谢忱。”[8]
“哈萨克族招待客人时,对牛羊肉的摆盘非常讲究,招待不同身份的人盘中摆肉的部位不同。如果家里来了老人或贵客,主人就要在大盘里盛上羊的各个部位的肉,有羊头(巴斯)、后腿肉(阿斯克特吉勒克)、两三根肋条(哈布勒哈)、两三节脊椎(阿勒哈)、腰骨肉(别勒跌灭)一节、臀部肉(江巴斯)、一块肚子、一截肠子,还可放一些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