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建筑地产业历史及现状.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澳门的建筑地产业历史及现状

澳门的建筑地产业历史及现状   建筑地产业是澳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澳门商品交易最活跃的市场之一。在澳门四大支柱产业中,房地产建筑业排列第三,仅次于工业制造业和旅游博彩业,1997年占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的10%左右。   澳门的绝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澳门半岛上,当地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万多人,高居世界第一位。人多地少,使土地成为澳门十分紧缺而又宝贵的资源。从1987年起,澳门政府每年以公开拍卖的形式批出30多公顷土地,每次均以高出底价数倍的价钱卖出。1992年,澳门政府从卖地收益以及从物业交易中征收的税款接近30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约40%。1993年后,澳门半岛基本上已无现成的土地供应,新的土地来源只能依靠填海造地和收购旧住宅区进行重建。数十年来,澳门的建筑地产业几经起伏,成为澳门经济的寒暑表。60年代,西方经济特别是香港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澳门出口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澳门人均收入水平也出现较大提高;再加上70年代后期,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外资纷纷流入澳门市场刺激了整体经济的发展。这期间大批内地移民获准来澳定居,使澳门人口增多。这些都为当时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供求氛围,引发澳门建筑地产业的急速发展。在这第一个蓬勃发展期,土地供应和交易的数量超过了以往20多年的总和。1980年的楼价较1979年大约上升了52%,高质量的物业升幅更达60%以上,地价则跳升1至3倍。   好景不长,到了1981年下半年,由于受西方经济不景气、银行利息高以及香港房地产业转淡等因素影响,澳门建筑地产业因而从高峰滑落。经过了1981年至1984年的低潮,1985年下半年澳门建筑地产业重趋活跃,并于1986年开始进入第二个高潮。然而,新地盘的不断增加,楼价的飚升,对物业的实际承接力造成相当压力,到80年代未,空置住宅单位估计已达6000至8000个,供求呈现不平衡。1989年下半年,澳门建筑地产业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市道从高峰回落并进入了为期长达1年多的调整期。楼价当时下跌10%至30%,到年底,楼市才逐步回升5%至10%之间。经过1年多的调整、消化,1991年上半年已消除了各项不利因素,市道止跌回稳,地价较1990年调升约30%,楼价更有40%的增幅。1991年下半年,澳门建筑地产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兴旺期,在8月起的两三个月间,由于继续有大量港资涌入澳门市场,还有来自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资金,甚至台湾、日本、南韩及新加坡等地的资金亦纷纷入市,澳门楼宇炒卖市场十分活跃。进入90年代后,由于缺乏外来资金承接澳门市场,加上空置的楼宇单位已达积水难消的地步,1993年7月起,建筑地产业又开始进入一个全面消化调整期。陷入低迷状态的楼市至今仍未走出困局。为了重新启动澳门的建筑地产业,政府于1996年推出三项措施以刺激市场,包括把1996年上半年逾期卖地溢价金利息源半,增加政府工程,推行协助澳门居民自购物业的贷款四厘利息补贴计划。此外,亦重新修订《投资居留法》,居留条件由原来不动产金额达200万澳门元减至100万澳门元,希望能吸引外资。   目前,澳门楼宇空置的问题仍没有得到缓解。许多地区成片整幢高楼空置,楼宇价格已接近成本价。空置单位过多给澳门经济带来了严重后果。但澳门地少人多的情况是决定澳门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当市场供求大致平衡时,房地产市场又会向新的高度发展。   建築地產業是澳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澳門商品交易最活躍的市場之一。在澳門四大支柱產業中,房地產建築業排列第三,僅次於工業制造業和旅遊博彩業,1997年占澳門本地生產總值的10%左右。   澳門的絕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澳門半島上,當地的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裡5萬多人,高居世界第一位。人多地少,使土地成為澳門十分緊缺而又寶貴的資源。從1987年起,澳門政府每年以公開拍賣的形式批出30多公頃土地,每次均以高出底價數倍的價錢賣出。1992年,澳門政府從賣地收益以及從物業交易中征收的稅款接近30億元,占當年財政總收入約40%。1993年後,澳門半島基本上已無現成的土地供應,新的土地來源隻能依靠填海造地和收購舊住宅區進行重建。數十年來,澳門的建築地產業幾經起伏,成為澳門經濟的寒暑表。60年代,西方經濟特別是香港經濟的迅速發展,直接帶動瞭澳門出口加工業和旅遊業的發展,澳門人均收入水平也出現較大提高;再加上70年代後期,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外資紛紛流入澳門市場刺激瞭整體經濟的發展。這期間大批內地移民獲準來澳定居,使澳門人口增多。這些都為當時地產業的發展創造瞭良好的供求氛圍,引發澳門建築地產業的急速發展。在這第一個蓬勃發展期,土地供應和交易的數量超過瞭以往20多年的總和。1980年的樓價較1979年大約上升瞭52%,高質量的物業升幅更達60%以上,地價則跳升1至3倍。   好景不長,到瞭1981年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