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社会学视野.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理论-社会学视野

格栅/群体分析:玛丽·道格拉斯的文化研究图式( Grid/Group Analysis:Mary Douglas’ TypologyAbstract:Anthropologist Mary Douglas proposed the famous “grid/group ” scheme,a typology,to research the social/culture phenomenon. Through inspect Douglas’ works the paper analyzes different meaning in different satiation of the two concepts, grid and group. Douglas and other scholars developed the scheme when they put it into the practice, and their work made it a kind of Cultural Theory (CT) from only a cognitive scheme.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explanation and limitation of the scheme in actual use. Keywords:Mary DouglasGrid; Group; Typology; Cultural Study 内容摘要: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在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分类研究时,提出了著名的格栅/群体图式。论文通过分析道格拉斯的相关著作,分析格栅和群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嬗变,以及道格拉斯等学者在对格栅/群体图式不断修正和完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并检视这一图式如何从仅仅作为一种文化认知方式上升为一种文化理论的。最后,论文探讨了这一图式所具有的解释力和局限性。 关键词:玛丽·道格拉斯 格栅 群体 类型学 文化研究 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中,涂尔干提到,“确定一种社会现象规则与否,不仅要看它本身的形式,而且要看它与特定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类型既定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一种社会现象规则与否。因此,社会学的任务之一是确定社会类型,然后分析之。”(涂尔干,1998:61)本着这一点,涂尔干对社会团结、自杀的类型等进行了分析。事实上,如果回顾社会学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从经典时期到现代再到当代的许多学者都“迷恋”(陷入?)于对社会/文化进行分类。毕竟,现实世界异常复杂,如不加以分类,各种现象看起来就会混乱无序,难以理解。 同样,作为涂尔干学派的“忠实信徒”(Fardon,1987)的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1921-2007),也热衷于对社会/文化进行分类。她所凭借的就是著名的“格栅/群体”图式(grid / group scheme)。1970年,道格拉斯首次在《自然符号》(Natural Symbols)提出这一图式,把它作为一种对文化进行分类的认知方式。1978年发表的《文化的偏见》(Cultural Bias)一书中,道格拉斯把它提升为一种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来看待。1982年《感知社会学理论》(The Sociology of Perception)的出版标志着该图式向理论发展的过渡。随后,尤其是1990年以来,在道格拉斯等学者的努力下,它逐渐被界定为一种“文化理论”(Cultural Theory, CT)。 一 道格拉斯认为,1960年代的人类学,所做的事情基本上像人种学那样,一次研究一个民族。这些研究缺少比较,也很难进行比较。“一般的社会科学通常都能遵循‘设其他条件都相同’(ceteris paribus)的原则,这是因为其比较的对象来自于同类型的(后)工业社会。但由于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人类学的比较常常是无效的。”(Douglas,2005) 1966年出版的《洁净与危险》(Purity and Danger)一书,表达了道格拉斯试图解决这一难题的努力。她竭力回避那种认为对于任何文化,都存在一种普遍的认知反应的假定。为此,出于对有关亵渎的宗教教规的兴趣,道格拉斯提出一种假设:世人对脏污(dirt)有不同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在这种假设下,道格拉斯认为,所有人对脏污都有着同样的消极反应,因为它挑战了人们对事物的既有的分类体系。但她还是陷入到普遍主义的境地。因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喜好和憎恶,任何关于脏污或污染(pollution)的理论必须考虑不同人群的反应。对此,道格拉斯日后也承认:“在这本书中,我无意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任何社会对于冒犯它们地方性分类的行为,都会做出排斥的反应。……(事实上)脱离原位并不一定引起的人们注意,处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