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活性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首先我们区分一下这两个定义 * 血管活性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心内一科 车素娟 前 言 心血管活性药物是一类量效关系明显的药物,用 量不够达不到治疗的目的,用量稍大可能造成心 律失常、心肌缺血、组织灌注恶化等严重后果, 应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及病人的安 危,因而给药应以精准的滴定为基础。 静脉给药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手段之一,大多数药物是通过静脉滴注或推注给药的。它在挽救和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带来了令医护工作者担忧、患者痛苦的问题:药物外渗。有一小部分药物外渗后,轻者出现渗出区域的皮肤出现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及轻中度疼痛,严重者出现组织坏死、形成经久难愈的溃疡。 渗 漏 静脉药物输注常见并发症: 法律、法规!!!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渗出的分级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2.5厘米, 伴有(无)疼痛 2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无)疼痛 3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 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15厘米 ,皮肤发凉, 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4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淤伤、肿胀, 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15厘米, 循环障碍, 中等到重等程度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 药物 肌力 正性 药物 肌力 负性 对心肌产生的作用 心血管 活性药物 常见的血管活性药物 正性肌力药 血管加压药 血管扩张药 钙通道 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 药物外渗的原因 护士因素:1.穿刺技术不过关。2.巡视不及时。3.血管选择不当。4.使用钢针进行输液5.穿刺部位在关节或者骨突处。6.一根静脉长时间输液或者使用输液泵。7.静脉留置针的时间过长。8.外周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9.PICC导管内破损导致药物外渗。10.交接班时只观察输液是否通畅,未观察穿刺部位。 药物外渗的原因 病人因素:1小儿哭闹、不配合2.老人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容易引起针头移位3.患者输液时间过长或者上厕所。4.无法沟通的患者、昏迷患者。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的药物或刺激性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0.1%~6%。 渗出是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药物外渗的预防 1.药物外渗的预防避免输液时药物外渗主要取决于护士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一针见血率。其次2.是病人的配合。 1.1血管的选择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1.2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药物外渗的预防 1.3循序渐进,提高护士的预防意识穿刺时注意进针角度、固定血管、由远端及近端穿刺,穿刺后固定好头皮针及穿刺部位。用药前要先了解药物的特性和对抗机制以及护理措施,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 1.4严密观察输液后要经常巡视静脉通路的回血情况、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痛等情况 首先我们区分一下这两个定义 *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