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可穿戴设备崛起 手腕上的战争箭在弦上
可穿戴设备崛起 手腕上的战争箭在弦上
巨头发力可穿戴设备 8月,本土创业公司映趣科技打造的智能手表inWatch就将正式发布,这是自6月底盛大旗下的果壳电子发布Geak Watch之后,国内公司正式发布的第二款智能手表产品。在此之前,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诞生的草根明星Pebble智能手表也已经拿到了近30万的订单。 眼看小公司们在市场上掀起阵阵波澜,科技巨头们也没闲着。苹果最近正在为自己的智能手表团队招兵买马,加快开发进度;微软、三星纷纷表示重启自己的智能手表项目。而在智能手表之外,Fitbit Flex、Jawbone UP等各种运动健康腕带也在纷纷发力试图占领用户的手腕。
一场手腕争夺大战虽然还未正式打响,但是已经可以嗅到科技巨头与创业公司之间浓浓的火药味。
为什么手腕如此重要
稍微将眼光放的长远一点就会发现,在最近20年的时间里,科技公司们对于用户手腕的争夺从未停止过。 2001年,IBM与日本手表厂商西铁城合作推出了搭载Linux系统的智能手表WatchPad 1.5;2003年的CES上,微软展示了基于SPOT技术(智能个人对象技术)的智能手表,主打功能是为用户提供股票行情、天气、新闻等个性化的信息推送。
微软拉拢了包括松拓、西铁城、Fossil等一众知名手表制造商,希望共同推动这一市场的发展。当时,比尔·盖茨甚至乐观地认为在两三年内,微软的智能手表就能获得数百万的用户规模,最终的事实证明,盖茨错估了形势,SPOT手表也在2008年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之后、摩托罗拉、索尼也曾推出过自己的智能手表,但都反响平平。
事实上,在这场长达近20年的腕式设备大战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赢家。这些智能手表先驱们的命运无一例外是走向销声匿迹。科技公司多年来的各种尝试和努力更像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消费者却并不买账。
如今,新一轮的手腕争夺战又将打响,在大战来临之际,其实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为什么这么多年来科技公司对占领用户的手腕痴心不死?手腕这块区域对于科技公司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从用户的使用习惯上讲,传统的手表拥有一块一寸左右的屏幕,而只要有屏幕,就能够显示信息。
在手表发明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这块屏幕的唯一功能就是用来显示时间。随着科技的演进,单一的时间显示功能让很多低端手表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因为有太多的产品可以替代它的存在,例如手机的普及就让很多低价的手表失去了市场。有趣的是,如今科技公司们却突然对这个曾经被自己干掉的对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试图用借尸还魂的方式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在如今这个多屏时代,手表作为用户最贴身的电子设备,抢占了它就意味着掌控了用户注意力的入口。云端互联网上的信息和服务总需要一个出口来释放价值,手腕上的这个小屏幕自然是一个战略级入口。
其次,和其他连接人体的智能终端一样,手表这块屏幕是打通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重要一环。
在过去,手腕上这块屏幕的价值只是信息的输出——人们通过它来看时间,如今触控以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云端软件的丰富,让手表的屏幕能够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循环,这就带来了更大的想象力:围绕这块屏幕,信息可以在输入输出的不断循环中实现滚雪球效应。
例如,作为与人手的脉搏物理距离最近的电子设备,在整合了重力感应等一系列传感器之后,理论上一块智能手表可以帮助用户完成计步、测量血压、心率甚至情绪的喜怒等一系列事情,社交网络上人们尚且可以通过言语伪装,而数据不会说谎,当这些真实的数据通过手表的屏幕输入进而连接到整个互联网,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一起将会构成一个更有想象力的商业循环。
从更加现实的角度看,PC市场的萎缩、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速放缓,科技巨头们必须为自己寻找新的增长点以保持业绩的成长。之所以选择手表,是因为从用户的使用习惯上讲,人类在手腕处佩戴饰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自从19世纪初手表被发明以来,200多年的时间也让人们养成了在手腕上佩戴一个工具性产品的习惯。虽然最近20年手机的普及严重影响了手表产业,但用户的使用习惯其实依旧存在。与科幻感十足的谷歌眼镜相比,大众显然会更愿意接受手表。
正是因为用户有着成熟的使用习惯,甚至一些传统意义上与手腕毫不相关的产品也跑来想要分一杯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最近两年流行起来的运动腕带。从技术的角度看,计步器类的产品其实并不适合放在手腕这样的地方,这会大大增加对用户运动数据采集的误差,但是,无论是国外的Fitbit还是国内的咕咚,大家都在将自己的产品升级为腕带造型,本质上就是因为这种佩戴方式更加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争夺手腕靠什么?
不到一年时间,从Pebble到inWatch,市面上已经冒出了大量的智能腕表。但是即便是备受瞩目的Pebble,项目上线至今已经超过一年,其订单也还不到30万件。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