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象 淅 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印 象 淅 川

印 象 淅 川 厚重淅川 淅川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该县地势险要,古战乱时期易守难攻,有“中原未战,淅境兵动”之称。全县总人口约为74万,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大部分位于丹江口水库流域范围,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是渠首工程和干线工程所在地。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国800多年历史中有300多年定都丹阳。楚人以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一路南征,先后统一50多个小国,成为南方霸主,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淅(xī)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中原地区西南重镇。全县国土面积2820平方公里,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面积261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92.8%,地理特征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母亲河丹江、淅水流经境域,淅川一侧的丹江口水库(又称丹阳湖)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和主要水源地。淅川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移民大县、河南省首批扩权县。淅川历史悠久,丹阳湖畔下王岗遗址是与龙山文化同时代的人类遗址表明70万年前有人类居住,县制设立距今已2000多年。春秋时为楚国发祥地,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淅川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文物大县。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境内已出土文物9万多件,其中王子午鼎、云纹铜禁等国家一级文物54件。淅川风景名胜众多。千年古刹香严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与白马寺、相国寺、少林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寺,是大唐高僧慧忠国师的道场,唐宣宗李忱为躲避宫廷内乱,曾隐居于此,落发七年。2012年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分布于淅川县境域的丹江口水库被誉为“亚洲的水库之王”、“流动的黄金海”和“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荆紫关古建筑群是北方13省唯一完好的古建筑群,2001年5月,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渠首-丹江-香严寺-坐禅谷-丹江大观苑-荆紫关”成为全省推荐的八大特色旅游线路之一。 远古至唐代 ??淅川楚墓出土的云纹铜禁 淅川历史久远,早在7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聚居生息。[2]尧舜时,淅川是舜的儿子丹朱的封地。西周时,淅川是楚族熊绎的封地。春秋时,淅川属于楚国及其附庸国鄀国之地,楚始都丹阳(如今已经被丹江口水库淹没)在淅川境内。战国时,淅川西北部为秦国商、于之地,余为楚国丹淅地。公元前313年,秦国张仪欺骗楚怀王要其与齐国断交来换取秦国六百里的商于之地,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只得六里地。怀王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然而楚兵却在今天淅川境内的丹水和淅水一带大败于秦军。秦朝时,秦始皇26年设置丹水县,县治今淅川寺湾镇。 汉朝时,西汉成帝初年(前31年前后)刘骜封胶东顷王刘音的三子刘共为顺阳侯,封地位于李官桥镇一带。汉成帝去世后,汉哀帝刘欣继位,封孔光为博山简烈侯,改顺阳县为博山县,清人王先谦称之为孔光国,属南阳郡。东汉设立顺阳县,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夺荆州,分南阳郡西部设置南乡郡,东晋更名为顺阳郡。北魏置析阳郡,下辖西析阳县和东析阳县,东析阳县治所位于今马蹬镇一带,后改称淅川县。后周并入内乡县。唐朝初,复置淅川县, 治所位于马蹬,唐武德三年(620年)设立淅州,辖淅川、丹水、顺阳三县。贞观八年(634年)淅州废,淅川改属山南东道邓州。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淅川由邓州管辖。金朝和元朝时期,淅川并入内乡县,依旧为邓州领地。 明清时期 明朝时,大量的流民涌入淅川,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仅山西一省饥民,流徙南阳诸郡不下十余万, ??荆紫关镇古街 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3月,河南西华人刘通率在淅川的数万流民举行起义。这次流民起义虽被很快镇压,但却引起了当权者的高度重视。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春,朝廷命右副都御史原杰以户部左侍郎巡抚河南,清查吏治,抚治流民。原杰认为内乡县幅员太广,难以控制,便向朝廷建议将淅川从内乡县重新划出单独设县,来管理流民。这一年,明政府同意设置淅川县,县城初设马蹬镇。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淅川县城由马蹬再向老城(己被水淹没)迁移。河南按察司事顾以山亲赴淅川考察选点,并作诗《淅阳驻节》。1633年(崇祯六年)10月初2,李自成攻克淅川城。 清朝时,嘉庆七年(1802年),荆紫关镇和内乡县李官桥已成为商业重镇,为加强管理,在荆紫关镇设副将、都司等军事长官;1827年,荆紫关镇增设副将一名,守营千总一名,同时在荆紫关镇南夯建土城,在内乡李官桥镇设千总一员;道光十二年(1832年)淅川县升为淅川厅,设同知;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首领姜太林率部进攻李官桥镇,杀富济贫;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3月5日)太平天国军由内乡攻入淅川,包围县城,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