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情绪劳务者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对改善负面情绪效应之配适研究
2006 年 11月第九卷三期 • Vol. 9, No. 3, November 2006
情緒勞務者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對改善負
面情緒效應之配適研究
林尚平吳建明 湯大緯
.hk
中 華 管 理 評 論 國 際 學 報 ‧ 第 九 卷 ‧ 第 三 期 1
情緒勞務者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對改善負面情緒效
應之配適研究
林尚平吳建明 湯大緯
摘要
隨著「服務型社會」的崛起,「情緒勞務」愈益受到重視。不過相關研究仍
以心理學或社會學觀點論述為主,相關「管理」議題,特別是「人力資源管
理措施」的探討則顯得有限。
基於此,本研究擬探討情緒勞務者之「人力資源管理措施」,並就其改善情
緒勞務者負面情緒效應進行實證研究。結果顯 示:「情緒勞務型人管措施」
對於改善負面情緒效應具有顯著效果。其中, 「招募」對改善「情緒耗竭」
有中介效果,而「甄選安置」、「引導」、「訓練」、「績效考核」與「激
勵報償」則搭配不同情緒勞務層面,對改善「 情緒耗竭」或「缺乏成就感」
有顯著的匹配關係。
關鍵詞:情緒勞務、人力資源管理、情緒耗竭、缺乏成就感
林尚平 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吳建明 環球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講師;雲林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
湯大緯 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候選人
感謝國科會 NSC94-2416-H-224-013的計劃贊助
中 華 管 理 評 論 國 際 學 報 ‧ 第 九 卷 ‧ 第 三 期 2
緒論
隨著「服務型社會 (service society) 」的崛起與發展,「情緒勞務」(Emotional
1
Labor) 愈益受到重視。源自 Hochschild(1983)用以形容「與客戶高度私人接
觸,展現組織所期待愉悅、感激等情緒狀態來達成交易的勞務」
(Anderson,1993) ,除了觸發產學界展開「情緒商品化」(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的討論,也擴展「組織行為」的研究範疇 (Ashkanasy, Hartel,
Daus,2002) ,其重要性甚至超越「知識工作」(Thompson Callaghan,2001) 。
在這方面的研究,除了最早引自心理學的探索外,多位學者承襲
Hochschild(1983) 以社會學觀點詮釋情緒勞務,補充前人所未及的社會歷史情
境。有宏觀的研究,從組織外在賦予情緒勞務行為規範論述,如結構角色論
(Troyer, Mueller, Osinsky,2000; Sutton Rafaeli,1988; Rafaeli Sutton,1989;
Schaubroeck Jones,2000; Wharton,1993; Wharton Erickson,1993; Erickson
Wharton,1997) 、功能理論(Callahan,2002,2000; Sass,2000) ;也有微觀的研
究,從情緒勞務者內在心路歷程進行論述,如行動理論 (Zapf,2002; Zapf, Vogt,
Seifert, Mertini, Isic,1999) 、符號互動論(Morris Feldman,1996,1997; Staw,
Sutton, Pelled,1994; Kruml Geddes,2000; Mann,1999) 、過程角色論(Schuler
Sypher,2000; Pugh,2001) 、 社 會 交 換 理 論(Lawler Thye,1999;
Grayson,1998) 。另外還有探討兩者互動的結構行動論(Fineman Sturdy,1999;
Thompson Callaghan,2001) 、社會建構論(Harris,2002; Tracy,2000) 、女性主
義(Mumby Putnam,1992; Martin, Knopoff, Beckman,1998) 、後工業觀點
(Kupers,1998) 等。這些研究使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