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诊断模拟考试试卷和答案【四川省资阳市】推荐.doc

201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诊断模拟考试试卷和答案【四川省资阳市】推荐.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诊断模拟考试试卷和答案【四川省资阳市】推荐

资阳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到第4页,第Ⅱ卷第5页到第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 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星宿/宿舍 角色/角逐  蔓延/顺蔓摸瓜  拓印/落拓不羁 B.雾霾/埋怨 着想/着迷  泥淖/泥古不化  装载/载歌载舞 C.复辟/辟谣 折腾/折耗  躯壳/瓜子壳   劲旅/鼓足干劲 D.铜臭/臭名 削价/削减  逼迫/迫击炮   包扎/扎扎实实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妥帖  亲和力 披沙拣金 锐不可当 B.蜇居  副作用 指手画脚 屈指可数 C.凑合  哈密瓜 眼花缭乱 膏梁子弟 D.犄角  嘉奖令 两全齐美 仗义执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作品能传达诗文、辞章的意趣,展示书者的修养和人格。通过对书法艺术的鉴赏,人们能悟出书道之美,因而点燃心灵深处爱的火花。 B.中国在东海设置防空识别区是有效行使自卫权的必要措施,符合《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是完全正当、无可厚非的。 C.王岐山指出,党风与民风紧密相连,党员应该自觉成为引领良好民风的表率,上行下效,党风正则民风淳。 D.黄摩崖所著的《头颅中国》这部书,以恢弘的视野和石破天惊的洞见让惯看白文、懒于思考的读者产生味同嚼蜡之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央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摄制组,将镜头对准大山深处和城市底层那些在艰难岁月里肩挑手扛撑起家庭重担的十二三岁小小少年令人肃然起敬。 B.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宗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一种润物无声、点滴在心的方式,在小小方格之中,在一撇一捺之间,向全社会传递汉字书写观念,展示汉字书写真谛。 C.随着“利剑”的首飞,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四个试飞大型隐身无人攻击机的国家,意味着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无人机向无人作战飞机的跨越,其重大意义不亚于歼-20等新型第四代战机的试飞。 D.虽然每天来省博物馆参观的人非常多,但秩序井然,没有出现任何混乱和不文明现象,实现了“十个艺术节”文明观展的倡导。 二、(9分,每小题3分) 汉族,内外“共生”的典范 明 浩 汉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单个民族,常常被人们视为民族同化的典范。根据一般流行的说法,汉族人口之所以这么多,主要是靠同化了很多别的民族实现的。有人将这一过程比喻为“滚雪球”。然而在今天,如果从“内共生”的视角进行观察,我们就有充分理由将汉族看作是“内共生”的产物。应该说,这更有助于了解汉族之大的真谛所在,而且从中也能看到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未来活力之源泉。 在语言文字上,尽管从秦始皇开始就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度同衡,钱同币”,然而却始终未能实现“语同音”。不仅如此,由于与各地原有语言的越来越多的“共生”,汉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多样化的语言。源自中原的古汉语每到一个新的环境,并不是简单地吃掉即同化当地语言,而是与当地语言“共生”在一起。作为现代普通话主体的北方方言,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互动中,其因“共生”而发生的变化甚至比南方还更大,以致在语音上有些甚至面目全非。   “共生”也使汉族的区域文化经历了各具特色的演化过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谱写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此消彼长、共同繁荣的历史画卷。总体而言,各民族各自以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占有属于自己的特定位置,并在其中参与和发挥其独有的功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汉族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主,自此到隋唐以前,大体上是共同性渐增与差异性渐减;隋唐以后,随着一些新的区域文化的加入,并在这些文化与汉文化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后,使得汉文化圈逐渐扩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被赋予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地位,且不乏粗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以四川为中心的巴蜀文化兼具以热烈、诙谐、高亢为特征的地域文化传统…… 汉民族文化不仅在内部实现了各个要素之间的共生共荣的“内共生”,也很好地实现了与其他民族的“外共生”,由此形成了以汉字为媒介的“外共生”圈,其中就包括大量使用汉字的日本文化。至于与国内55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属于这种“外共生”的范畴。 “共生”与“同化”之间,在理念上毕竟有着本质区别:同化意味着否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