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转座子引起插入突变.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五 转座子引起的插入突变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冷落四十年的转座子理论 1983年,美国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B.McClintock)由于发现了可移动的遗传物质,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 人们把麦氏的成就比之为一百年前另一位伟大的遗传学家孟德尔的成就。 研究玉米 玉米是经典遗传学研究中采用的一个理想的供试对象。因为它的籽粒和叶子有颜色变化。这种颜色变化是由遗传结构的基本改变引起的。 为了探究遗传机构变化的内在机制,麦克林托克年复一年地在田间仔细地观察玉米籽粒和玉米叶子的颜色发生的一代又一代的复杂变化;然后,将采下的材料带回实验室,观察玉米染色体的断裂和重组情况。 30岁那年,麦克林托克在某些玉米籽粒中发现了玉米色素显现着一些稀奇古怪 的模式。她观察到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很不稳定,有时籽粒上还出现一些斑斑点点。 她通过耐心的记录和仔细的分析,发现使籽粒着色的色素基因是在某一特定代上“接上”或“拉断”的。 1951年,在冷泉港生物学专题讨论会上,麦克林托克递交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向科学界同行报告了她的新理论。她提出遗传基因可以转移,能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她把这种能自发转移的遗传基因称为“转座因子” 。 “转座因子”除了具有跳动的特性之外,还具有控制其他其因开闭的作用,因此“转座因子”又可叫做“控制因子”。 Ac/Ds转座系统 例如SG是一个产生紫色色素的结构基因,它附近的一个控制因子Ds(称为离解因子或分化变异因子)以一定的速率关闭SG,使玉米籽粒不能产生紫色色素,而成为黄色。DS从SG附近跳开,SG所受的控制作用即被解除,玉米籽粒又变成紫色。而DS跳到远离AC处,或者AC本身跳开,DS即不受AC的控制,它又可以发挥对结构基因SG的抑制作用,使玉米籽粒成为黄色。这些控制因子跳动得如此之快,使得受它们控制的颜色基因时关时开,于是玉米籽粒便出现了斑斑点点。 转座理论不被接受 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染色体遗传学理论认为,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比较稳定,遗传基因以一定的顺序在染色体上作线性排列,彼此之间的距离也非常稳定。常规的交换和重组只发生在等位基因之间,并不扰乱这种距离。除了在显微镜下可见的、发生频率极为稀少的染色体倒位和相互易位等畸变可以改变基因的位置外,人们还从未认识到,也难以设想出基因会从一处跳跃到另一处。 60年代中期,关于遗传物质的转移,人们在细菌中发现了转化和转导现象。 60年代后期,当人们运用遗传工程这种强有力的新工具时,终于在细菌中发现了“转座子” ,从而开始激起人们对麦克林托克研究工作 的兴趣。许多研究很快与麦氏的早期研究所提出的相似现象联系起来。 终被接受 整个70年代,分子遗传学家找到了愈来愈多的可移动的或可转移的遗传因子, 又称之为“跳跃基因” 。这些因子不仅存在于细菌中,同时也存在于较高等的动物中。麦氏的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麦克林托克30年代初做出的发现、40年代提出的理论,到60年代末终于被重新提起,80年代初为科学界普遍接受。她走在时代前面四十年,同时也为此冷落奋斗了四十年。 冷落的原因和启示 从转座子理论和经典遗传学的关系来看,转座子理论推翻了经典遗传学关于基因是稳定的这一传统观念,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因而不为经典遗传学家所接受。 从转座子理论和分子遗传学的关系来看,是由于前者走在了时代前面,是一种超时代发现。科学界还没有做好接受它的准备。因而遭到分子遗传学家的冷落。 从转座子理论赖以建立的实验材料看,是由于它离开了分子生物学的主流。麦克林托克虽然身在冷泉港生物学实验室,但她所采用的材料,与该室中极大多数科学家不同。她没采用病毒和细菌作材料,研究基因的拼接、剪切和重组,而是采用玉米这样的高等植物作为研究对象。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麦克林托克采用了孟德尔式的工作方式,利用了大体相同 的实验材料(都是高等植物),得出了相同性质的超时代发现,也遭受了大体相同的命运,但她毕竟在晚年看到了自己理论的胜利,并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励—— 诺贝尔奖。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转座子的遗传学效应之一——转座时可引起插入突变 实验原理 DNA的转座,或称移位(transposition),是由可移位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 已经发现转座这一命名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在转座过程中,可移位因子的一个拷贝常常留在原来位置上,在新位点上出现的仅仅是拷贝。因此,转座有别于同源重组,它依赖于DNA的复制。 转座子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简单转座子 ??? 转座子(transposon,Tn)是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移位的基本单位。 ??? 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而常被称为插入序列(inserti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