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课程(新人教版必修3).ppt

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课程(新人教版必修3).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课程(新人教版必修3).ppt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文化先进性 区域文化多样性 民族文化多样性 ——独特性 ——区域性 ——民族性 博大精深 中国玉器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青铜艺术 中国瓷器艺术 中国古代音乐及乐器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你了解多少?? 四 大 名 著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B、特点 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A、作用 C、地位 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四大发明 (1)科学技术的地位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地位 贡献 特点 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多年) 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区受到不同的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二)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二)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 (3)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 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内敛性强,“山性使人塞”。 中国人的饮食有所谓“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A.地域性 C.民族性 B.差异性 D.结构性 (A) 练兵场: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 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⑴ 闻名中外的石窟艺术 (2)、优秀民族文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26个民族现在或曾经有过自己的文字。他们用自己的文字,创造自己的优秀民族文学 维吾尔族 壮族 蒙古 蒙古族 朝鲜族 藏族 回族 纳西族 ⑶ 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 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C.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3)意义 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A.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2、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其原因是在于它具有的包容性。谈谈你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 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谈一谈你对中华文化的力量有何新的理解? .中华文化的整体特点 ●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境界 ●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 ●重视政务的价值取向 ●推尊入世的处世哲学 ●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和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 ——摘自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王锦贵 归纳中华文化的力量(课本p70最后一自然段) (单项)1.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了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容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 ③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魏、蜀、吴三国大约半个世纪的纷争和兴衰过程 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