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应试策略广东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讲解材料.ppt

文言文阅读应试策略广东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讲解材料.ppt

  1.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言文阅读应试策略广东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讲解材料.ppt

文言文阅读应试策略;【明确教学应考目标,弄清知识能力要求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5-8、单选题4小题。含实词,虚词,信息筛选或句式,归纳、概括或分析、评价(4小题,12分) 9、断句和翻译(10分) 可能在上面的文段中选出几个句子,也可能另找一个文段选出几个句子。断句和译句应具有可考性。 (1)断句。(4分) 读懂意思。抓标志性词语。 (2)翻译。(6分) ①句中有重要实词、虚词或其它活用的词(包括通假字) ②句式上有特点(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③必须联系上下文的语境 ;(一)以本为本, 厚积薄发。 厚积:课内打基础 薄发:课外出能力;粤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篇目;必修五(6篇) 《鸿门宴》(司马迁) 《陈情表》(李密) 《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报任安书》(司马迁);《唐宋散文》(20篇);《短篇小说选读)(2篇);文言文学习的几点体会;文言词汇积累的厚度——实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3年11题)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D?.岂足多哉?????????????????????????? 多:称赞 【答案】B 【解析】巧:高妙,擅长。;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 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爱:吝惜 D.顾谓抟属曰:“若之何?” 谓:对……说 【答案】B 【解析】候:拜访、问候。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重然诺,好周人急 周:救济 B. 母如其言,附舟诣潭 诣:往见 C.潭谢不纳,母大困 谢:道歉 D.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食:给……吃 【答案】C 【解析】谢:推辞,谢绝。;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 答案:D。 【解析】录:抄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送东阳马生序》);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造: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悦服:愉快 【答案】C 【解析】考查文言文的实词。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尤其是不要把古代的两个单音词误用作一个现代汉语的双音词。A.应为“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 ;2009年广东题——《宋史·李迪传》 ;2010年广东题——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 ;2011年广东题——葛虚存 《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文言词汇积累的厚度——虚词;考纲要求: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 的用法。(B);【则】;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