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发现与探下册索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年级发现与探下册索教案

第一课:对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收集有关对称的图片、文字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建筑吗?观察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对,它们都体现了对称性,对称的研究已经成为天文、数学和生物等领域科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它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 ①出示半个蝴蝶、风筝、举重图形。叫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图形? ②学生在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用一张白纸描绘下来。 ③、把另外半个图形补齐,形成一个完整的图。 ④、观察:仔细观察描好的图形,(对称图形)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思考:这是不是说明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2、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 ①仔细观察课本图形,(飞机、房屋、白菜、蝴蝶、脸谱、铁塔)。 ②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线。 ③观察对称线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思考:哪几幅图形符合对称的特点? 3、实验3: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 ①观看图画(祈年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当你欣赏这座建筑时有什么感觉? ②思考:(祈年殿显得很庄严;祈年殿特别荐股、平稳;祈年殿和谐、大方、美观)。 ④观看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说对称在人的视觉中所起到的作用。 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的对称的作用。 ①、人们把很多物品造成对称性状,不仅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科学道理,是这样吗?研究下面物体,说说你的看法。 ②、观看图画(手推独轮车、小木船、拱桥、人的眼睛、兔子的两耳、水桶和提梁) 5、小实验,制作一个四叶风车,运转正常后,剪掉一风叶,形成不对称状,再让它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前后对比,说明什么? (三)、探索发现 1、对建筑艺术对称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是使建筑更加坚固、平稳、美观、整齐、庄重、严肃、宏大、有气势等。 3、人们把很多物品制成对称形状,不仅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实用。 (四)、探索延伸 完成课后题,寻找对称图,你感悟到了什么? 第二课:溶解的作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某些物质溶解的快与慢。 2、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实验杯、直尺、盛水器具、细线、铁架台、糖块和食用油、食用醋。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讲故事引入本课:(凿壁借光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水溶解糖的快与慢 ①、各小组分别装配实验器材。 ②、分别向A、B、C、3个杯子里倒入同样多平常温度的水。 ③、将3块糖分别放入3个杯中,一块吊在水的表面,一块吊在水的中间一块放在杯底。 实验观察:3——5分钟后观察糖块溶解的情况,可以和同学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思考问题:你观察到那块糖溶解的快?你的结论与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的结论一样吗? 小组讨论: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 2、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①、分小组实验:向A、B、两个杯子里倒入多半杯同样温度的水。 ②、将几滴花生油滴入A杯中。 ③、将几滴醋滴入B杯中。 实验观察:花生油与醋在杯中水里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实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液体都能溶解在水中。 (三)、探索发现 1、知道了溶解的一些知识,学会了用溶解的知识解答一些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没有溶解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 (四)、探索延伸1、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食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问一问家长,其中有什么道理? 2、阅读课本第10页文章。 第三课:静电小实验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身边物品进行静电实验,验证生活中静电的存在。 2、初步了解产生静电的基本条件。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条、报纸、铅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秋冬季节,当我们脱下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皮肤还会感到麻麻的刺痛。如果在晚上,关掉电灯,你还会看到毛衣上闪出许多小火花。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以猜到了,这时静电在作怪。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听话的塑料条 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塑料条。 ②一只手捏住两条塑料条的一端,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夹在两条塑料条之间,连续用力向下摩擦2——3次。。 ③观察两条塑料条的状态。两条塑料条能否分开? ④、此时,把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