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京师畯尊释文补正
京師畯尊釋文補正
(首發)
吳鎮烽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文物》2010年1期發表了李學勤先生的《由新見青銅器看西周早期的鄂、曾、楚》一文,提到一件流散社會的京師畯尊,公佈了銘文拓本,並對銘文作了很好的考證,指出它在研究西周史和確定周初楚國地望方面的價值,甚爲重要。但文中未附器物圖像,銘文也拓本不佳。2010年筆者有幸見到了這件尊,蒙收藏者同意對該尊作了詳細觀察,並對器形和銘文進行了拍照。現予公佈,以作研究者參考。
該尊通高21、口徑18.5釐米,造型與作冊睘尊相同,屬大口筒狀三段式。喇叭口,鼓腹,高圈足。紋飾與伯尊(銅全6.188)、史父癸尊(美集A443)相似,頸的下部和圈足上部各有兩道細弦紋,腹部中間光素,上下各飾一條長鳥紋帶,兩兩相對,以雲雷紋填地,上部兩鳥之間增飾浮雕貘頭(圖一),呈現出西周早期後段的造型裝飾特徵,由銘文中的“王涉漢伐楚”,比照古本《竹書紀年》“周昭王十六年,伐荊楚,涉漢”的記載,可以確定這是西周昭王十六年伐楚期間鑄造的一件藝術品,是昭王時期青銅器斷代的重要標準器。
李先生當時可能沒有見到原器,加之拓本模糊,有些筆畫又未拓出,故出現一些誤釋。現補正如下:
原釋文:
王涉漢伐
楚,王又工,
京師斤
工貝,用乍
日庚寶
彝,。
現重新釋文:
王涉漢伐
楚,王又工(功),
京(師)(畯)克斤,
王(賚)貝,用乍(作)
日庚寶(尊)
彝,。
1、李文認爲第二行第四字是上方從戈而有省筆,下左從医之字,即“”字。“”是地名。實際上該字上部由一橫一撇一捺組成,下部很明顯是從大,暫隷定爲“”。此字不識。該句與師艅尊的“王如上侯,師艅從,王夜(掖)功,易(賜)師艅金”,時代相當,文例相同,作爲地名解似不確,從上下文看,“”字在此似爲動詞,有褒獎、獎勵之義,“王又工(功)”是講王再次褒獎有功者。
2、李文云:“第三行之‘師’原只寫作‘’后更正加上‘帀’,以致筆畫打破了闌綫。西周作師旅講的‘師’寫作‘’,作官長講的‘師’寫作‘師’,是有區別的。”李先生所說西周作師旅講的“師”寫作“”,作官長講的“師”寫作“師”,基本不誤。例如:師衛鼎同時出現“”、“師”兩形,而“”用在師旅,“師”用作官名。但筆者仔細觀察到尊上此字本來就寫作“”,右旁並沒有從“帀”,也沒有後來更改的痕跡。看來在西周早期作官長講的“師”有時也可寫作“”,並沒有很嚴格的區分。西周中期的簋“王命眔叔父饋吳姬饔器,(師)黃賓璋一、馬兩”;西周晚期的太師事良父簋“大(太)(師)事良父作寶簋”,作爲官名的“師”也用“”,就是到了戰國中期,中山國十二年左使車壺“工師賃”也寫作“工賃”。春秋戰國時期“工師”之“師”一般都用“帀”,其他官名大多用“師”,但也有用“帀”的,如曾大師奠鼎、蔡大師鼎、宋左太師睪鼎等;西周晚期到戰國時期師旅之“師”也有用“帀”的,如師簋:“今余肈令汝率齊帀(師)……,征淮夷”,鄂君啟車節“大司馬昭陽敗晉帀(師)於襄陵之歲”等,所以從周初到戰國時期“”、“帀”、“師”三形混用的現象還是存在的。
3、李文將第三行第四字和第四行第一字分別釋爲“”和“工”,將“京師(以)斤工(功)(釐)貝”讀爲一句,以爲京師畯因在斤地的戰功受王賞賜。此種解釋雖對,但釋文有誤。其實這兩個字是“克”和“王”。“王”字應屬下讀,即“京(師)(畯)克斤,王(賚)貝”。“斤”是楚國的一個城邑,也見於征人鼎(集成02674)。征人鼎記天君在斤地饗酒,並以斤地的貝賞賜征人。李先生說得對,天君就是作冊夨令簋中的王姜,是王后,昭王征伐荊楚時也隨行。天君在斤邑饗酒,說明斤邑已在周師的掌控之下,其時應在京師畯克斤之後。所以,征人鼎也是昭王十六年之物,但應晚于京師畯尊。
全文大意是:王渡過漢水征伐楚國,王褒獎有功者,京師畯攻克了斤邑,王賞賜貝幣,鑄造了先祖日庚的祭器,(族氏徽記)。
(2011年2月10完稿)
圖三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鏈接:/SrcShow.asp?Src_ID=1908
收稿日期:2012年7月25日 發佈日期:2012年7月26日 頁碼:6/6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