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审美民族性的内涵与表征-山东社会科学.PDF

论生态审美民族性的内涵与表征-山东社会科学.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生态审美民族性的内涵与表征-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第5期                山 东社 会 科 学                   No.5  总第201期               SHANDONGSOCIALSCIENCES              GeneralNo.201 论生态审美民族性的内涵与表征 隋 丽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摘要] 生态审美在价值观和审美旨趣上具有同一性和普遍性,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存 在必然导致生态审美具有差异性,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在于民族文化的差异。生态审美的民族 性是在“区域特色”或者说“地方色彩”中表现出的不同形态的生态美,它包括不同民族生境 中的自然生态依生之美、生态思维与生态智慧的原始和谐之美、人性的生态本原之美。 [关键词] 生态审美 ;同一性 ;差异性;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5-0087-04   人具有自然属性,与自然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关 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命题获得了各个学科的重视,生态审美即是在这样的语境之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美学范畴。 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它打破了以往所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意味的审美范畴及伦理范畴,是建立在非 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真正实现了真善美的共生统一。它所面对的是整个生物圈,是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以及人与人之间所构成的关系的集合体,即生态审美是一种关系范畴,它的审美对象是由各种存在物所组成 的关系,这种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在共同的协作中达成整个系统的运转、再生和协调发展。 它的审美旨趣是人类对生存状态的一种终极向往,它试图超越人类自身的狭隘,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 具有理想化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审美境界。 生态审美所指向的是现代生态危机下人类面临的“共同焦虑”,它的价值观与审美旨趣具有同一性和普 遍性,但是,在不同的民族、地域和族群下,生态审美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有些学者已经开始 关注生态美学中的具体化与差异化问题:“作为一个积淀着深刻的人文性、精神性、体验性内涵的概念,生态 ①在人与自然关 美学总是跟特定具体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中的人相联系,总是一个具体的、此在的概念。” 系中所产生的生态审美,它必然要涉及“人”以及“人”所浸润其中的文化、民族的差异性,关照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的生态关系以及审美认知,必然是一个充满了相对性和差异性的概念。生态审美差 异性问题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生态审美的本质。一方面,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传播,需要汲取不同 民族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理念;另一方面,生态危机也正是由文化的单一性发展所造成的结果,保持文化的多样 性,是构建人类整体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永葆人类精神世界生机与活力的必然要求。 一 生态审美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为生态审美的民族性特质。生态审美的主体是人,人具有文化属性和社会 属性,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是所处的那个文化系统的小小产物,受到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习俗、观念的影 响。生态人类学将这种文化差异的根源归之为不同的“民族生境”,“民族生境”是指“一个民族能动地与所 处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特有部分建立密切的关系”。在其结合部,“相关的民族文化与所处的自然生态系 ② 统发生了密集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  收稿日期:2012-04-01  作者简介:隋丽,辽宁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民间叙事、生态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作为文化表征的生态传播”(项目编号:w2010199)的阶段性成果。  ①仪平策:《从现代人类学视野看生态美学的民族性问题》,《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6期,第167页。   江帆:《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②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