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讲环境与经济
第六讲 环 境 第一节 环境概论 一、环境的概念 1、定义 人类环境,一般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的社会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的观点和制度,简言之,就是支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思想观点和相应的制度,它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共同进行生产而结合起来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并不包括这一类环境,而是指自然环境。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人们在一般意义上使用“环境”这一词汇时,往往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态,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我们在研究某一具体“环境”概念时,必须先弄清它的中心事物是什么,是指的哪一中心事物的“环境”这样才能把握某一特指的“环境”。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 2.环境的基本类型 环境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可按不同的原则进行分类。 (1)按环境功能分为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种生态因素即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如光、热、降水等),土壤条件(如土壤的酸碱度、营养元素、水分等),生物条件(如地面和土壤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地理条件(如地势高低,地形起伏)和人为条件(如开垦、栽培、采伐等情况)的综合体。可见生态环境中也包括天然的自然因素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 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天然的和经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如房屋周围的空气、河流、水塘、花草、树木、城镇、乡村等。 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共同组成了人类的环境。 (2)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分为:居室环境、街区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如流域环境、行政区环境等)、全球环境等。 (3)按环境要素的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包括海洋环境,湖泊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如森林环境、草原环境)、地质环境等。 (4)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科学中最常用的是这种分类方法。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空间中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一切自然物所构成的整体,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等自然因素的总和。也称天然环境,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人工环境亦称人为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环境。如城市环境、农村环境、工业环境等。 二、环境的基本特征 环境的特性从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作用的角度来考察,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整体性与区域性 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故又称系统性。 整体性是环境的最基本特性,整体虽由部分组成,但整体的功能却不是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而是由各部分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所形成的结构以及所呈现出的状态决定的。 环境的区域性:指的是环境(整体)特性的区域差异。具体说来就是:不同(面积大小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区域的环境有不同的整体特性,因此,它与环境的整体性是同一环境特性在两个不同侧面上的表现。 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性使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采用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并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2、变动性和稳定性 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的地球环境与原始地球环境有很大差别,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不断相互作用的历史,也就是环境的结构和状态不断变化的历史。 与变动性相对应的是环境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指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特性,即在人类社会行为作用下,环境结构与环境状态所发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环境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调解能力使这些变化逐渐消失,结构和状态得以恢复。 变动性与稳定性是共生的,变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前述的“限度”是决定能否稳定的条件,环境的这一特征表明:人类社会的行为会影响环境的变化,因此人类社会必须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环境自身的变化规律相适应,相协调,以求得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 3.资源性与价值性 人类如此重视环境,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环境就没有人类的生存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即环境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之间客观地存在着一种特定的关系,从该意义上说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环境价值源于环境的资源性 人类繁衍、社会发展都是环境对之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的结果。对于环境资源,过去人们较多注意的是物质性部分,如空气、水、动植物、森林、草原、矿产等,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必须的物质基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