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精品课件
地壳 内部圈层 地幔 地核 地球圈层 大气圈 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地球的内部圈层 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 *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有哪三层?划分依据? 2,莫霍面的平均深度?纵波和横波分别发生怎样变化? 3,古登堡面平均深度?纵波和横波分别发生怎样变化? 4,陆地和海洋中的人发生地震时分别怎样运动? 5,软流层在哪? 6,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 7,地球内部哪些层是液态形式? 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上下颠簸 固、液、气体 较快 纵波p 左右摇晃 固体 较慢 横波s 影响 传播介质 传播速度 分类 想一想: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地震时总是纵波先到达地表。这样,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 2、不连续面—划分圈层的界面 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1)概念: (2)分类 莫霍界面:地下平均17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3、内部圈层的划分 纵波横波波速明显增加 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 17km 2900km 思考: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以下,地震波 纵、横波的波速迅速上升, 说明物质组成和物质密度发 生改变; 古登堡界面以下,地震波 纵波的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 全消失,说明物质状态发生了 变化,由固态变为液态。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地幔物质应以固态为主, 也可能是塑性状态;地核的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区 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5 km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7km (1)结构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上层: 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地幔 地壳 (一) 地壳 (2)厚度 规律—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全球平均17千米。 (3)组成地壳的元素 (二) 地幔 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平均厚度为2800多千米。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三) 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古登堡面(2900千米)以下。 分为外核和内核。 据推测,外核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和高压下的熔融状态铁和镍,可能是产生地球磁场的原因;内核呈固态。 重点关注: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的顶部 岩石圈:地表至软流层 地壳:地表至莫霍面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地核 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 地幔 二、地球外部圈层 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大气的组成 作 用 干洁空气 主要成分 N2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O2 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次要成分 CO2 植物光合作用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