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南大学《古代散文》第四次作业22
《古代散文》第四次作业
一、解释题:
1.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相传孔子编纂《春秋》时,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这种以一字为褒贬,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含蓄谨严而带有倾向性的文字,人们就称为“春称笔法”。
2.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要正确掌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单从作品本身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
3.赋
赋:“赋”的原意是“铺也”,即“铺陈其事”,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到了战国后期,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始见于荀子《赋篇》,盛行于西汉。这种文体,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以内容的铺陈夸张和辞藻的绮丽纷繁为其基本特征。
4.清峻通脱
清峻通脱:指建安时期的散文风格。所谓清峻,即简约严明,指用语简捷,词气峭厉,反对烦琐迂腐。所谓通脱,即随便之意,指率心任性,表达真情实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受经学的束缚。
5.苏海韩潮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6.六一风神
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并不刻意选择人物、场景以及按照某种寓意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只是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事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他的散文一般具有笔触多情的特点,常着眼于感情的抒发。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的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要之,这种绝世风神的特点是: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纯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
7.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8.四六文
四六文:骈文讲究对偶、辞藻、用典、声律,句式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又因李商隐把他的骈文集取名为《樊南四六》,故骈文又称四六文。宋代的骈文叫宋四六。
9.文以明道
文以明道:韩愈在《题欧阳生哀辞后》中说:“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韩愈在这里所说的“古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也就是儒家道统。韩愈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题欧阳生哀辞后》)。即是说,学习古道的途径是学习古文,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即学习儒家思想。写作古文就是为了讲明先圣先王之道,宣传儒家道统。韩愈的“明道”具有政治上复兴儒学、重振王纲、反对分裂的重要内容;从文学改革的角度来说,“文以明道”就是要批判骈文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写作有为、有用之文,而不作徒有华丽形式而没有实际价值的浮文、空文。
10.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继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认为诗文是“不平则鸣”的产物,把“明道”与批判社会不公,抒发郁愤结合起来,指出了古文与现实的关系,揭示了散文发愤抒情的独特功用。
11.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所谓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指作家要无拘无束,自由抒写,又要波澜横生,千姿百态。文理要出于自然,姿态要千变万化。
12.义法
义法:方苞的古文主张。“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又书货殖传后》)就是说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若结合方苞其他论述作总体的归纳,则“义”主要指文章的意旨、论断与褒贬,“法”主要指文章的布局、章法与文辞。
二、简答题:
1.先秦散文的深于比兴”、深于取象”。
答:陈骙《文则》卷上丙:“《易》之有象,以尽其意。”指出了《周易》具有“取象明理”的艺术手法。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更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阙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他若纵横驰说之士,飞箝捭阖之流,徙蛇引虎之营谋,桃梗土偶之问答,愈出愈奇,不可思议”。所谓“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是指文章富有形象性,大抵指善用比喻,多用寓言,这确实是先秦散文的一大艺术特征。《尚书》中就有“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等有名的比喻,《孟子》、《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