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鼻槁、鼻异物推荐
第五节 鼻 槁 [概述] 鼻槁是指以鼻内干燥、鼻内肌膜萎缩、鼻腔宽大为特征的鼻病。与西医学的萎缩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相类似。 鼻槁为一种发病缓慢的鼻病,女性患者相对较多。 多发生于干寒地区,干燥的工作环境。 长期患鼻腔或鼻窦慢性化脓性炎症,鼻腔分泌物引流不畅,以及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 及其他全身疾病导致鼻腔粘膜改变而发病。 病名与别名 鼻槁,“槁”即鼻内干燥之意,鼻槁病名 最早见于《灵枢·寒热病论篇》:“皮寒热者, 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 《难经》、《金匮要略》及后世医著亦有“鼻干” “鼻燥”等记载,但多指病变中的症状而言,而没有 用鼻槁命名。 在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第三版《中耳鼻咽 喉科学》中,始用“鼻槁”作为本病的病名。 * 鼻槁与萎缩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等病相类似。 共同的临床表现以鼻内干燥,肌膜干燥或萎缩,涕痂多,嗅觉失灵,部分病人鼻气腥臭的特点。 * ㈠ 萎缩性鼻炎 主要症状:鼻内干燥,鼻塞,嗅觉迟钝,鼻气腥臭,脓涕鼻痂多。 检查:鼻内肌膜萎缩,鼻腔宽大,鼻腔内积存大量黄绿色或灰绿色脓稠鼻涕或鼻痂,若除去痂皮,鼻粘膜干燥,充血,若鼻骨和鼻中隔软骨枯萎较甚,则鼻梁呈扁平状。 ㈡ 干燥性鼻炎 主要症状:鼻腔干燥感是本病主要症状,伴鼻腔异物感或刺痒感,常引起喷嚏,并易引起鼻衄。 检查:鼻粘膜干燥、充血,鼻腔有少许粘涕及痂块。有时鼻粘膜表面糜烂、溃疡。粘膜病变在鼻腔前1/3较明显。 * [病因病机] 一、燥邪袭肺 肺属燥金,开窍于鼻,燥热之邪侵袭,多先伤肺。由于气候干燥或多尘干燥的工作环境等均可致燥气伤肺,燥热之邪循经上犯鼻窍,蒸灼肌膜而致病。 二、肺肾阴虚 由于素体阴虚,又过食辛辣炙助阳生热之物,或吐利亡津,病后失养,或劳伤过度,阴血内损,则致肺肾阴虚,气津亏损,阴液无以上承,虚火上灼,则肌膜枯槁而为病。 三、脾气虚弱 脾土为肺金之母,主运化水谷精微,若饮食失节,劳倦内伤,脾弱失运,气血精微生化不足,无以上输充肺而濡养鼻窍,肌肤失于濡养,兼以脾不化湿,蕴而生热,湿热熏灼,肌膜渐渐干萎。 * 病史:慢性鼻病,有害气体接触史;或者是长期虚损 性疾病病史 临床表现:鼻内干燥,鼻塞,嗅觉减退,鼻气辛臭 局部检查:鼻粘膜干燥、萎缩,鼻甲缩小(尤以下 鼻甲为甚),鼻腔宽大,可见大量黄绿 色脓痂覆盖。 [临床诊断] * * 一、分型治疗 ㈠ 燥邪袭肺 主证:鼻内干燥,灼热疼痛,鼻内肌膜萎缩,充血,易出血,鼻腔干痂多,常带血丝,特别在天气干燥季节,症状更加明显。患者常感咽干、咽痛、咽痒,时有干咳,舌质红,苔白干,脉细数。 [辨证论治] * 治法:宣肺散邪,养阴润燥 方药:泻白散合养阴清肺汤加减。泻白散功能清泻肺热,养阴清肺汤功能养阴清肺,凉血解毒,故两方合用,既有养肺清肺作用,又有泻热散邪之功,清肺热而不伤肺阴。 或清肺救燥汤加减。 * ㈡ 肺肾阴虚 主证:鼻内干燥,涕痂积留,咽干不适,咽时微痛,手足烦热,咳嗽少痰,或见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滋养肺肾,生津润燥。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方中以百合、二地滋养肺肾为主药:麦冬助百合以润肺生津,玄参助二地以滋肾清热,为辅佐药;当归、芍药养血和阴,贝母、桔梗清肺利咽喉,为使药。合而用之,使阴液充足,肺肾得养,则虚火自降,诸症自除。 * ㈢ 脾气虚弱,湿蕴生热 主证:鼻涕如浆如酪,其色微黄浅绿,痂皮淡薄,鼻内肌膜淡红,萎缩较严重,鼻气腥臭,患者食少腹胀,疲乏少气,大便时溏,唇舌淡白,苔白,脉缓弱。 * 治法:健脾益气,清热利湿。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地肤子、土茯苓、鱼腥草等;以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清降浊,培土生金,加地肤子、土茯苓祛湿浊,清利湿热,鱼腥草清热利湿排脓。 * 除按以上分三型进行辨证治疗外,临床上还根据不同情况,加减用药: 1.对于一些顽固病例,长期治疗不效者,根据“久病多瘀”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论,可适当选用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丹参、赤芍、丹皮、水蛭、虻虫等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BJT 08-120-2015雨水口标准图2015沪S203.docx VIP
- 神经介入产品培训.ppt VIP
- 重庆市綦江区郭扶镇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试题汇总2024.docx VIP
- ECharts数据可视化课件 第1章 初识ECharts.pptx VIP
- 重庆市綦江区安稳镇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试题汇总2024.docx VIP
- 突发事故处理流程.pdf VIP
- 电工安全生产协议书(完整版).docx VIP
- 固定翼无人机技术完整全套教学课件.pdf
- 1.35KV预制舱变电站项目(整套35KV预制舱,变压器,开关柜,火灾报警)技术规范书.doc VIP
- DB36_T 811-2020 井冈蜜柚 生产技术规程.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