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钟嵘《诗品》批评方法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曹旭:钟嵘《诗品》批评方法论

曹旭:《诗品》批评方法论 《诗品》所以垂式千秋,独秀众品,成为百代诗话之祖,除了其中包蕴的诗歌史观、诗歌本质论和诗歌发生论,刚柔相济的美学理想,以及最终确立“滋味说”以外,兼收并蓄,集大成的批评方法论,同样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从理论与批评的分野来看,《诗品》既是一部诗学理论著作,又是一部诗学批评著作,这就把文学批评的广、狭二义融为一体,既使诗学理论是批评实践的升华和总结,又使具体的批评受理论指导,成为诗学理论坐标上的交叉点。 锺嵘非常重视批评的方法,他把批评方法、批评目的和批评效果视为整体。前人的批评著作所以有缺陷,正在于不注意方法。《诗品序》批评说:“陆机《文赋》,通而无贬;李充《翰林》,疏而不切;王微《鸿宝》,密而无裁;颜延论文,精而难晓;挚虞《文志》,详而博赡,颇曰知言:观斯数家,皆就谈文体,而不显优劣。至于谢客集诗,逢诗辄取;张隐《文士》,逢文即书;诸英志录,并义在文,曾无品第。” 锺嵘称自己的方法是:“致流别”、“辨清浊”、“掎摭病利”和“显优劣”。“致流别”,指区分诗歌流派,追流溯源,辨体貌之所出。“辨清浊”,指分辨声调清浊,区别风格流派的一致性和多样性。“掎摭病利”,指褒贬作品,指陈得失。用“显优劣”确定诗人的品第。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品》集批评方法之大成。“致流别”追溯历史师承,属“历史批评法”;“辨清浊”、“显优劣”、“三品升降”属“比较批评法”;“掎摭病利”,属“裁判批评法”;其中包含“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摘句批评”、“本事批评”诸方法。这些方法网状交叉,重迭运用,形成《诗品》批评方法的整体。诸方法中,用得最多最有特色的是“比较批评法”和“历史批评法”。 一.比较批评法 尽管批评的本质是比较,批评离不开比较,广义的坐标无处不在,但这里探讨的是具体的批评方法。 《诗品》的比较批评法是古代文论中具有特色的经典。其中包涵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在汉、魏、晋、宋、齐、梁历代诗人中汰选、鉴别、比较,确定可以入品的诗人。 人们往往忽视这一比较,忘了锺嵘面对的是汉以来庞大的五言诗队伍,以为比较在分品以后才开始,从而把诗人总数与《诗品》中的一百二十三家混成一个概念。其实,在当时的诗人中,锺嵘仅选择了一小部分,而汰其大半的鉴别、比较工作似乎没有算锺嵘的工作量,这是不对的。 第二层是分品比较,把入选的一百二十三人分上、中、下三个等级,以“三品升降”显现优劣。 锺嵘的“分品比较”法,植根于古代文化学术传统,又是当时时代风气的产物。班固《汉书古今人名录》九品论人,启发他三品论诗;刘歆《七略》叙历代学术源流,启发他追溯诗人的风格渊源。曹魏选拔人材的“九品中正制”,魏晋以来品评人物的清淡风气,都对《诗品》分品比较评论产生影响。 早于《诗品》的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分品评论画家;晚于《诗品》的梁庾肩吾《书品》,分三品评论书家,每品之中,又分三等,实际上是九品,与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正相吻合。此外梁阮孝绪的《高隐传》也分三品评古今高隐。证明分品批评,已是当时评论家的共识,成为带时代特征的批评方法。 锺嵘的分品批评无疑是有特色的。我们先看三品结构的人数: 上品十二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十二、三十九、七十二都是当时的“模式数字元”,或称“易数”;是刘宋乃至齐梁以来编纂家和文论家经常用来结构自己著作的“数学公式”。 譬如建造一座大厦,造几层?每层多少房间?层与层的关系如何?用什么方法建构?这些“模式数字元”或“易数”就起总体设计和具体组合的作用。这在当时十分普遍,如刘义庆编纂《世说新语》,用的就是“三十六”数字的组合;即全书由“德行第一”、“言语第二”、“政事第三”、“文学第四”,直到“仇隙第三十六”的三十六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 刘勰的《文心雕龙》五十篇,是四十九篇加一篇。其《序志篇》自谓“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同样,锺嵘上品十二、中品三十九、下品七十二,也是构架全书的“易数”和“模式数字元”,这种“模式数字元”代表系列和整体,有象征“全部”、“所有”的意义。是锺嵘构成诗学体系的内在图式。 有鉴别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网罗今古”,“词人殆集。” 但是,《诗品》中的三品人数不是总数除三,每品相同,而是形成积差:上品十二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反映了锺嵘对当代诗坛和诗人的看法:最优秀的诗人总是少数,他们代表着时代,是诗人群中“最高的一枝”,这使三品人数构成金字塔形状。这种数字上的比例,隐喻着结构上的意义。在此结构之中,三品诗人在汉、魏、晋、宋、齐、梁的分布情况,则反映了锺嵘最根本的文学观念。 上品十二位诗人分布:汉三人(“古诗”算一人);魏三人;晋五人;宋一人;齐、梁均无人。可知,锺嵘以为宋以来五言诗处于低潮,近代诗“词不贵奇,竞须新事”的颓靡作风,是他要抨击纠弹的重要方面。这些都通过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