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临床医学论文.docVIP

脾气虚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临床医学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脾气虚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临床医学论文

帝国时代古典风格的风光好大方和热河后场长传 作者:霍云华,王红霞,王世宏 【关键词】脾气虚证;临床;基础研究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水谷水海,气血生化之源,在脏象学说中居于独特的地位,而脾虚证是临床上多种疾病最常见的证候。因此,对脾虚证的研究一直是中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且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如D-木糖排泄率,已经成为脾虚证诊断的实验室指标。现将近年来关于脾虚证的研究做一个大致的综述。 1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1.1脾的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脾居腹中,经脉连胃,故互为表里。脾与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精微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转输。因此,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而脾的这些功能,被称为“主运化”。正如《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脾转输之精微,上输心肺,变化为营血,所以脾既是血液化生之源,同时有统摄血液之功;此外,脾主升清阳之气;主运化水湿而喜燥恶湿;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与四肢。 1.2脾气虚证的病因病机引起脾病的原因有:饥饱无常,暴饮暴食,直损伤胃肠;饮食习惯不良,过于偏食,致精微化源不足,脾胃生机不振;饮食不洁,恣食生冷,或过食辛辣、肥甘之品,可损及脾之阳或耗损脾之阴,此外脏腑之虚损相互影响。其他脏腑病损,累及脾病者亦常见。如肺气虚衰,致脾气虚;肝气郁结,肝木横逆克土,久则成肝郁脾虚等。 1.3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并见全身气虚之症状,如肢体倦怠,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若脾脏既损,“不能输运,则气血精神由此而日亏,脏腑脉络由此而日损,肌肉形体因此而日削。故有怠惰嗜卧,四肢无力,面色痿黄,食亦消瘅,肿满泄痢之病生焉。经云:三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明医指掌·脾胃证》)”。 1.4脾气虚证的证候特征研究对于脾气虚证的证候特征研究相对较少,主要研究有:梁俊雄等[1]在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门诊观察了1564名患者中有407人诊断为脾虚证,达26.02%,进一步分析脾虚证诊断贡献率较大的症状有:食欲减退(22.79%)、食后腹胀喜按(18.33%)、面色萎黄(17.99%)、肌瘦无力(17.04%)、大便溏泄(12.19%)、神疲乏力(5.89%)、少气懒言(4.61%)、五心烦热(2.26%)、舌淡苔润(1.89%)、脉沉微迟(1.33%)、全身或局部畏寒肢冷(1.38%)等11个。刘士敬等[2~5]从北京市几家重点的中医院提取了868例临床住院病例,进行诸多诊断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以抽样分析的方法归纳目前脾气虚证大概的共性特点:(1)病例取自1988年以后即从中医规范化研究工作以来,有较统一的诊疗标准。(2)病种广泛,见于妇、儿、内、眼、皮肤等科的129种病症。(3)观察标本数量大,共计868例。(4)提取的868例各科患者的病例数的比例按1991年中日友好医院各科病例的比例,如内科占37.1%,妇科占27.4%,儿科占21.4%,外科占13.4%,皮肤科占2.1%,眼科占2.7%。(5)在诸多诊断因素的回归分析中,为使脾气虚证与其他证型鉴别诊断,所选脾气虚证的病例尽可能选择单纯性脾气虚证型。研究结果表明,脾气虚证常易出现的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肠鸣、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稀、舌淡胖嫩、口淡无味、面色萎黄、食后困顿、浮肿、唇色淡、慢性出血、虚脉类、四肢乏力、脘腹隐痛、消瘦及低热等。 2实验研究 脾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的功能综合单位,它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神经、免疫、内分泌、血液等系统的部分功能。脾虚证开展研究的四十年以来,学者们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消化、免疫、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分子生物学等多个角度与层次,对脾虚证的本质进行研究与探讨。 2.1脾气虚证与消化吸收功能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脾与消化系统关系最为密切。许多实验结果表明,胃肠道运动功能、胃肠内分泌细胞、胃肠道激素、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改变,均是脾虚证发生的病理机制。如李庆明等[6]观察了脾虚胃痛患者胃黏膜的超微结构后发现,脾虚证患者G细胞分泌功能低下,餐后血清胃泌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杨维益等[7]对30例脾气虚证患者进行了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测定。结果表明,发生脾气虚证时,血清淀粉酶及其胰淀粉酶同工酶、胰脂肪酶的活性下降,且胰淀粉酶同工酶活性下降的幅度与脾气虚证的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胰腺外分泌功能的降低是脾气虚证发生的病理机制之一。 2.2脾气虚证的免疫学研究中医学认为脾旺则不受邪。脾虚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免疫力下降。贾军等[8]发现脾虚大鼠血浆丙二醛(MDA)升高,尤其是红细胞膜MDA升高,可以严重影响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具有免疫黏附活性的多种受体的活性,引起免疫下降。章梅等[9]用酶标免疫法测定,发现脾虚患者血浆纤维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