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词序
通论(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 一、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曷”“恶(wū)” 1、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面。 * ①《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 ②《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③《战国策·齐策》:“客何好?” ④《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 ⑤《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安在?” * ⑥《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 ⑦《公羊传·定公元年》:“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⑧《左传·昭公元年》:“吾子其曷归?” ⑨《荀子·劝学》:“学恶乎始,恶乎终?” * 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 《左传·成公三年》:“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 * 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必须放在介词前面。 ①《左传?成公三年》:“子归,何以报我?” ②《战国策?赵策》:“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③《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奚为不自织?” * 极少见的例外: 《论语·子张》:“子夏云何?” 汉代以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才逐渐演变为后置。 ①夫如是,孟子言“其间必有名世者”,竟谓谁也?(王充《论衡·刺孟》) ②采之欲遗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③晋退师。军吏曰:“为何退?”(《史记·晋世家》) 后世往往因为仿古而遵守宾语前置的规则。 *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两个条件: 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毋(无)”、“莫”、“未”等作状语或者是有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没有什么)”等作主语,从而构成一个否定句。 * 否定副词“勿”“弗”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偶而出现代词宾语,则可以前置。 《礼记?檀弓上》:“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丧三年以为极,亡,则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 《韩非子·孤愤》:“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明也。” * 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 ②《论语?先进》:“不吾知也。” ③《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④《论语?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⑤《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⑥《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⑦《左传?宣公二年》:“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⑧《三国志?诸葛亮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代词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充当的状语,代词宾语既可以在状语之前。 《孟子?梁惠王上》:“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左传·城濮之战》:“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也可以在状语之后: 《商君书?画策》:“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墨子?节葬下》:“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 “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而是名词,也不能用这种结构。 《左传?昭公四年》:“若不许君,将焉用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 *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远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严格 《诗经?魏风?园有桃》:“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诗经?王风?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从先秦时代起,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就已经开始从前置向后置发展了 汉代,这类句子中的代词宾语大都置于动词之后 魏晋以后的口语性较强的著作中则绝大多数都移至动词之后了 汉以后仿古性质的文章中还在使用此种格式 * (三)宾语用代词“之”“是”复指 《左传?僖公四年》:“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 《论语?先进》:“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就只用“之”帮助构成前置。 《孟子?离娄上》:“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谷梁传?僖公二年》:“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 “唯(惟)……之……” /“唯(惟)……是……” 《左传?宣公十五年》:“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襄公十四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僖公五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 借助“焉”、“之为”构成前置 《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孟子?告子上》:“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 * (四)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1、宾语直接提到动词前。 《尚书?大诰》:“民献有十夫予翼。”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左传?僖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