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敛巧饭”狂欢
“敛巧饭”狂欢
今夏正热的那几天里,怀柔作协邀北京部分作家到他们的地面上采风,一日一夜的周游,似一缕清风吹透伏天的濡蒸,让人神清气爽,不觉对平素知而不熟的怀柔有了刮目之感。
怀柔的山水虽没有甲天之地的盛名,却不乏江南的清新和灵秀。无论白河湾的山水人家、八宝堂的特色民居、还是狼虎哨大红剪纸做“LOGO”的民俗村都令人有出其不意之感。一路游走,从“双乐台”“云水亭”到“鱼跃鹭飞”“蓑蓊独钓”,每举起相机,都有佳景人镜。山林间竟有溪流瀑布,虽有人工痕迹,但巧借山形、移步换景的匠心,也着实撩拨了城中人们的心弦。京郊怀柔正跨越着农耕之地的传统属性,和富庶的北京城有了越来越多的互通性。如果说,他们概括的“沟峪经济发展模式”说出来有点拗口,也有点功利感,那么,“打造北京的后花园”更能突显一种双赢的初衷。
最吸引我的,还是怀柔杨树底下村的“敛巧饭”。敛巧饭源于一个知恩图报的故事:想当初,杨树底下村的先人从山东青州迁来,见此地山清水秀,藏风纳气,且在山前向阳处生有一棵粗壮参天的大杨树,便在此定居,名杨树底下村。这里虽然风水好,但要生存,就须垦荒种粮,可是没有种籽。人们商量后,决定去他处寻种。待寻种人求得种籽归来途中,不慎将种籽洒在了石缝里。正当焦急之际,忽然飞来几只山雀,将石缝中的种籽衔出,一粒未吃,留给了讨种之人……
为了感谢神奇山雀的恩德,每到正月十六前夕,随着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一声高喊一一“敛饭喽!”村中十多个身穿民俗服装的小姑娘手提篮子跑进村中,挨家挨户给村里的老人拜年,同时向各家各户的大伯、大婶敛收小米、玉米、肉、冻豆腐、萝卜干等食粮、菜蔬和副食。村里的巧妇们则早早站在制作“敛巧饭”的100口大锅边,等待敛来的粮食和肉菜,做着百家饭、百家菜前的准备……
正月十六这天,村中巧妇早早举锅造饭,在“敛巧饭”制作过程中,她们会在饭菜里放人针线、顶针儿等,吃到的人就意味着心灵手巧、飞龙走凤,能有一门好手艺。另外,巧字,是当地人对麻雀、山雀等的别称。在人们吃“敛巧饭”之前,要扬饭喂雀儿,通常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口吐吉祥之词,一为向啄谷之雀儿谢恩,二为祈求来年丰收。然后宣布开吃,万千邻人(四里八乡的邻村人多前来凑趣)边吃边聊,畅叙家事、农事、天下事,场面蔚为壮观。素有不睦者,身置此热络、和谐的环境中,也不由顿释前嫌、以和为贵了。饭后,人们还要在冰上行走,日“走百冰”,即去掉百病的意思。后有戏班及花会的助兴演出。
2007年,杨树底下村正式恢复以上近200年历史传承的“敛巧饭”。次年,“敛巧饭”民俗活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正月十六,近万名京城市民闻讯前来吃“敛巧饭”。届时,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万众张扬着他们的笑脸、穿梭在各个大锅前,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一边品着“敛巧饭”,一边聊着新年的愿望,整个广场喜气洋洋、热闹非凡、不亦乐乎……
近年来,借地利之优,与首都经济和文化联姻巳成北京周边远近郊数县的聪明之举,虽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免流俗,但只要那台搭得天衣无缝、戏唱得字正腔圆,就会赢得观众进而实现双赢。人家杨树底下村的起点不低,一个正儿八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就的铜雀高台不可谓不雅,关键是戏文唱功的优劣。其实,我国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素来就有吃“百家饭”的民俗,顾名思义,“百家饭”就是从不同姓氏的百户人家讨来谷米做成的饭。所谓吃“百家饭”,大多因一些小孩子体弱多病抑或有人遇上晦气,当事者家人便去村中讨百家米做饭(每户人家一小酒杯或一小把即可),以驱晦气、求吉利、保平安。与之相比,杨树底下村的敛巧饭显然要大义、大气得多。前者是以众扶寡的独乐乐,后者是万民皆欢的众乐乐;前者体现着小富即安的小农情结,后者有着悲天悯人、感恩天下的博大胸襟;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摆脱了个体化为核心的农耕文化的窠臼,演化成了一场全民同欢的大事件。这是一个大创造,体现了北方农民的大气魄和大胸怀,是中国农民力图摆脱衣食之忧、追逐全面幸福的一场狂欢节。
无论是“百家饭”还是“敛巧饭”,都起源于农耕文化,它体现着那个特定短缺经济时代的一种人文追求,也突显着那个时代的窘迫和无奈。其实,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都含有一种祈福消灾、自我犒劳,捎带手也打打牙祭的意思,是一种借古人、借先人、借传统习俗对自己、对后人的一种人文或物质关怀。或祈祷丰年,或期盼顺遂,或求财求嗣,或亲人团聚或干脆就是一场饕餮大吃。如春节,如端午,如中秋,如每一次“红白喜事”。中国人管红白事统称为“喜事”,大概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佐证。转悲为喜,转衰为盛,充满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节日给了中国人期待,有了期待、有了追求的生活才叫生活,否则只能叫“活着”,于是,人们就有了闻鸡而动的追求和冲动。
现如今,“吃”早就不是人们的终端追求了,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