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不是大道理符号
“人”不是大道理符号
【纳粹军官:一个与自己同样的“人”】
《钢琴家》是波兰与英国合拍的奥斯卡大奖片,说的是一位二战时期的犹太钢琴家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苦难,最后躲在废墟中还是被一个德国军官发现。后来,军官听他弹奏钢琴曲而受到了感染――军官的眼神中隐约有一种久违的人性在复苏――钢琴家得到军官的保护而生存了下来。战争结束后,德国军官被俘虏了,他恳求过路人带信给钢琴家,希望钢琴家能帮他获得自由。当钢琴家赶到,俘虏营已人去楼空。影片最后的字幕说,此中尉在1952年死于西伯利亚战俘营。
除了表现犹太人的苦难这一常见主题之外,这部片子还首次涉及纳粹军人人性的一面,而且表现得恰到好处,自然、真实而不过分。为什么人们会同情这个纳粹军人?因为他作为一个人的正常情感在音乐中复苏了,人们透过纳粹军官的军服,看到了一个与自己同样的人,这个军人不再是抽象的符号。??也是它深深打动人心的原因。
另外,电影中钢琴家的姿态动作是如此笨拙,如此弱不禁风,在与军官对话时是那样胆怯嗫嚅,声音轻得如蚊子一样,几乎听不见似的。这种被残酷战争压垮了的人,与战前在鲜花与掌声中受人们崇拜的成功青年音乐家形象,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使人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人生的沧桑。
很久没看过如此冲击心灵的好影片了。一出影院大门,立刻感受到它与当时也在上映的《手机》的强烈反差。中国电影商品世俗化潮流,实际上已使国人陷入群体性的文化精神颓废之中,而整个社会舆论对这股潮流似乎都失语了。我们的话语系统似乎丧失了对世风低下、人欲横流的群体性精神麻痹状态的批判和反省能力。这种现状反过来使人们见怪不怪,“如居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中国本来就缺乏崇尚彼岸世界的宗教来缓冲这一世俗化潮流,因此,过度世俗化的后果可能是所有民族中最为严重的。叶子出来时说,看这样的电影,人的心灵也会得到升华。我想,这才是艺术的真实生命。
【俄罗斯民族的“细腻深沉”与美国的“世俗肤浅”】
看苏联上世纪50年代的老电影《士兵之歌》,又一次得到心灵的净化。电影中最使我感动的是,从前线回家探亲而误了时间的士兵阿廖沙对过路的汽车司机说:“让我搭上车吧,我只想到家与母亲拥抱一次。”朴素的话语感动了司机,他决定即使被关禁闭也要满足阿廖沙的心愿。母亲在那大地上狂奔着向阿廖沙跑来,见面只有10分钟,充满了朴素的爱。母亲说,“我一定能等到你回来,因为我没有等到你的父亲回来”。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自己的眼泪。珍贵的几分钟马上就要过去了,汽车喇叭响了,那是一种近乎残酷的催促。阿廖沙乘坐的卡车消失在田野大地的远方……他永远没有回来,在异国一条陌生公路边的土地下永远睡着了,虽然陌生人有时会献上一些鲜花。
近代以来,俄罗斯始终是一个不幸的民族,多灾多难,但感情世界极其丰富和深沉。看完电影,头脑中突然浮现一个想法:为什么这样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细腻、充满人性敏锐感受能力的民族,这个产生过《三套车》民歌,产生过普希金、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家、思想家的伟大民族,却整整一个世纪承受着巨大的悲剧命运?相比而言,美国在精神方面如同它的西部牛仔一样(《黑客帝国3》之类的大片,无非是西部牛仔文化的现代翻版),尽管充满活力,却粗犷且略显肤浅,然而,正是这样的民族,却在经济、国力以及文化上成为胜利者。
这里面有没有某种必然的关联?我想,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感情丰富思想深刻的民族常常会为某种不切实际的理念而牺牲,占据他们思维的是“主义”与献身精神,而“主义”的大话语所具有的吸引力,最容易畸变而发展为集权的乌托邦。
我总会想到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阴沉的大门前,站着一个俄罗斯女孩,黑洞洞大门里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那声音问女孩,你知不知道进来就意味着什么?饥饿、寒冷、黑暗、不理解,屈辱、不幸、死亡,还有……女孩回答知道。那个声音说,那就进来吧,于是女孩踏进了那黑沉沉的大门,大门闭上了……
这个俄罗斯少女的形象,多少年来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少女”实际就是为理念而献身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的符号。相反,美国尽管世俗而肤浅,热衷于享受个人主义的世俗乐趣,然而恰恰是这一点,使之具有对建构主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天生免疫力。这使美国在实务的世俗竞争中,充分地发展多元文化与经济(当然还有其他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而多元经济与文化的活力与竞争力,却成为胜利的关键。某种意义上,一个多世纪以前中国知识分子中那种看来过于简单的比喻:东方讲精神,西方讲物质,一个世纪后的现在再思考,或许能读出前人没有体悟过的新意。
前段日子看凤凰卫视播放的苏联胜利日庆典,感觉俄罗斯人无论经过多少年,总对二战那段历史有挥之不去的庄严神圣感。特别难忘一个镜头:莫斯科战役最关键的时刻,在雪地上列好队的年轻坦克兵即将奔赴前线,一位老人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