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堡垒国家”美国冷战史上一个议题
“堡垒国家”美国冷战史上一个议题
对军队和军人政治由来已久的不信任
不少人都看过美国电影《国家公敌》,讲一个无辜的黑人律师稀里糊涂地被卷进美国情报机构的阴谋,遭到追捕,在一张高科技监控的大网中疲命奔逃。和不少好莱坞电影一样,这部片子情节有点玄虚离奇,特别是对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一个比中情局更隐秘的情报机构)的高科技手段的描写过于科幻。不过我们或许还可以把它当成一部政治电影来看,因为它折射出美国社会中潜藏着的一种情绪,就是对情报、国防领域的国家机器或者所谓“国家安全权势集团”的神秘感、恐惧和戒备,担心这些经常处在公共监督之外的机构威胁个人自由和美国的基本民主制度。而这种情绪和心态,又经常和美国人对军人权力过度膨胀或者说所谓“军国主义”的戒惧和批判结合在一起。类似的题旨,几十年来在美国电影中可以时不时地看到。
其实诸如此类的情绪和心态不只在电影中反映出出来,这在美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美国政治传统有不少成分来源于英国,其中就包括对军队和军人政治的不信任;而在后来的历史演进中,这种思想因素在美国起作用的程度似乎还超过了英国。甚至可以说,在美国人传统的民主信念和维护民主政治的方法原则中,防止军队规模和军人权力过大是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是美国国父们着力加以申述的一个主题,尤其是华盛顿和杰斐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大部分时候,美国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思想模式:旨在限制中央政府规模和权力的美国式“反国家主义”,戒惧军队规模和势力过大的“反军国主义”(以及相应的“文官控制军队”的原则),外交方面力求避免在海外惹麻烦、卷入战争的“孤立主义”。这里面有一个把民主与和平联系起来的逻辑,就是说平民的、和平的国家最有利于维护国内的民主制度,反过来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所谓“民主和平论”。
从抗衡力量到根本性转折:“保障民主”和“国家安全”
当然,美国政治思想史的图景不是单色的,上面所说的那种思想模式也有一个“抗衡力量”(由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所??,指对主导性力量构成制约和平衡的力量)。这就是立国以来就形成的所谓汉密尔顿主义传统,主张强大、积极的政府,也主张美国要建立强大的军队(虽然它也尊奉文官控制军队的原则)。美国在整个19世纪也出现过间歇性的扩张主义热潮。而扩张主义往往和加强联邦政府职权的主张结合在一起。到了19世纪末,一方面进步主义运动中出现了明确响亮的大政府主张;另一方面,向来以“反殖民主义”自命的美国雄赳赳气昂昂地打了一场抢夺殖民地的美西战争,一时之间变得尚武起来。老罗斯福和他的“莽骑兵”就是这种前所未有的美国尚武精神的形象代表。到了威尔逊时期,孤立主义有了正式的对立物,“国际主义”登台亮相,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一战结束后,美国迅速退回到孤立主义。当时不少人觉得加入一战是个大错误,而且关于美国加入一战的原因还出现了一个阴谋论式的解释,大意是说军火商和银行家为了私利而用欺诈手段把美国拖入了一战。1934年,参议院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奈委员会)调查军火丁业和一战的牵连,其次年做出的结论就持这种看法,暗合后来所谓的“军事-工业复合体”的含意。
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决定性地压倒了美国式“反国家主义”,而珍珠港事件则终结了孤立主义和“反军国主义”。到冷战开启之时,“孤立主义一反军国主义一反国家主义”的三位一体模式已然无力继续主宰美国人的政治理念。取而代之的一是“自由国际主义”或者“全球主义”,简单地说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保障民主”;另外一个就是“国家安全”观念,认为美国的“核心价值”和“生活方式”受到国际共产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全面的、持久的威胁,为此美国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广度实施动员,进行永久性战争准备。这两样东西相互结合相互支撑,成为新的美国国家意识形态和政策、制度理念。这是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态,具有根本性的转折意义。
拉斯维尔提出的两个尖锐问题
但是,“孤立主义”、“反军国主义”和“反国家主义”毕竟是深深根植于美国历史传统的思想要素(有时候也是情感要素),哪里会顿时消失得干干净净?它们还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有时直截了当,有时曲折隐晦。只是在新的时代里,它们不再能占居主导地位而只能退居到“抗衡力量”的位置上。
由哈罗德?拉斯维尔提出的一套关于“堡垒国家”(Garrison State)的论说就是这样的“抗衡力量”。拉斯维尔是著名政治学家,曾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并于1955年当选美国政治学会主席。他长期关注现代战争对社会体制和民主制度的影响问题。早在1937年,他就在一篇关于中日冲突的文章中提出“堡垒国家”的概念。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1941年初,拉斯维尔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