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土地”情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位老人“土地”情结

一位老人“土地”情结   一张张土地证虽小,却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变迁;一次次努力虽难,却展现着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之情;一年年光阴虽短,却挡不住历史的洪流的进。在王昌明老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感动和希望,感动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人对于土地总是怀有一种强烈的依恋,这种情结或许在上古的炎黄时代就已开始。长久以来,正是它串起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生不息。而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对于生活在都市中还是依旧居住在乡村的人们来说,土地都不再是生活的全部依赖和重心。然而,却有这样一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收集着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关于土地的凭证。靠着这些凭证,我们似乎再次清晰地看到了祖辈们对于脚下这片黄土的热爱,以及这位老人的“土地”情结……   这位老人,就是四川省绵阳市乡镇企业局的退休干部王昌明。2006年6月14日,王昌明收到了《关于筹建绵阳市土地证史博物馆的批复》,经有关部门研究,同意王昌明筹办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性质的“绵阳市土地证史博物馆”。2008年,绵阳科技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环保局在该示范区征地2亩建设博物馆,项目投资200万元。从此,王昌明又多了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绵阳市土地证史博物馆”这个民间博物馆的馆长。   说起王昌明老人的土地证收藏故事,还要从20多年前说起。那是在武汉太宁街藏品市场里,有一天王昌明突然被一家小店墙上挂着的一张带有毛主席彩色头像的证件所吸引。因为从“文革”时期他就开始留心收藏许多关于毛主席的有关物品,所以看到这张证件自然也不会错过。但当他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这并不是一般的奖状,而是1952年土改时期发给农民的土地所有证,当时出于好奇王昌明就买下了这个土地证。从此,开启了王昌明和中国土地证、地契的不解之缘。   在长达几十年的收藏历程中,王昌明老人已收集了近中国400年的土地证共114张,包括清朝10个皇帝(1644-1910年)计10张;中华民国在大陆38年(1911-1949年)计38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时,由全国各省(市、区)47个办证单位,向农民(居民)颁发的土地房屋所有权证53张,其他13张。   上述114张地契、土地证,不仅是藏品,更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土地档案文物原件,通过它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历史变迁和鲜为人知的土地史实。这是王昌明多年来的心血,承载了他20年执著的追求。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王昌明老人就开始收集研究各类土地证、地契。在我国,土地证和地契虽然早已失效,但可以据此反映出那块土地曾经的归属与交易的变化,以及拥有者的法律地位。这是土地拥有者的凭据,有此凭据就拥有财富。这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法律依据。所以一张小小的土地证上,留下了历史和时代的鲜明烙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土地证是家族产业的证明,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其断送在自己手上;即使在现今社会其失去了原始的证明土地拥有权的意义,至少也证明了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很少轻易交给外人。再加上战争、动乱的破坏,能够流传下来并且受损较小具有收藏价值的实则少之又少。1982年的一天,王昌明听收废品的人说,绵阳的一个小酒厂准备做酒箱收来了半卡车废纸,其中好像就有一些他要找的土地证。得知消息后,王昌明连夜赶到了这个小酒厂,在说服了酒厂的工作人员之后,王昌明在废纸堆里一忙活就是三天,到后来,酒厂的人都帮着他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这堆废纸里,王昌明收获了几十张珍贵的土地证。然而,像这样的好机会,王昌明至今也只遇到了一回。   在现今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像土地证收藏这样“只见付出,不见收益”的行为无疑是被许多人不解甚至忽视的,而王昌明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又是以怎样的心情来看待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收藏呢?“我知道土地证对农民的意义。嗜古敏求,收集、研究这些土地证,一是可以从中了解历史,丰富知识;二是可以陶冶情操。”简简单单几句话,却勾勒出了一份宝贵的坚持。   提到中国历史上的变迁,又怎能忽略那自始至终深藏其后的关于土地的原因呢?从秦代的陈胜吴广起义,到近代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中国人一直在为之奋斗着,努力着。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足以证明土地对中国人的意义之重要,之不可割舍。中国人总说:故土难离。土地承载的,是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温暖。   而今,土地证和地契虽然在中国早已失效,但它仍然是中国人创造的历史当中不可割舍的部分。“虽然收藏土地证是我的一个爱好,可我更知道它不仅是藏品,更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档案文件。据我了解,日本、韩国等国的收藏人士都在收藏这些土地证,每年流出去的数量目前还无法准确估计,但绝不是小数。”王昌明老人的言语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担忧。在国内,收藏土地证的人并不多,相关的政府保护机构、宣传机构也少之又少,为了能让自己手里的土地证更好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