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教师的道德生活.ppt

  1.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教师的道德生活

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均为教师和学生持续探索的对象…… 每一株白杨树上都写着学生的名字和生活心得; 挂满累累果实的桃园、杏园、葡萄园; 沂山上的植物和花朵在校园中重新安了家; 整座沂山被老师和学生重新在校园中复制出来,孩子们在其中找到并勾画着自己的村庄和家园; 孩子们把自家田野里的麦秸加工后制成工艺品、艺术品; 孩子们在教室里用粮食创作“粮食画”; 孩子们用铅笔屑制成“铅笔画”; 孩子们结成社团和探究小组到沂山上研究、保护历史文物和古树; 孩子们到村庄里探索“三堆”(柴草堆、垃圾堆、粪堆),并与村民、村干部一起探讨如何清除“三堆”、建设优美家园…… 你会发现孩子们皮肤黝黑、语言流畅、情绪高昂地叙说他们探究的过程、结果和故事。你会体验到课程和学习的价值、教育和生活的魅力。 孩子们在校园中探索果树 春天来了,孩子们在校园中种植各种植物、花朵 孩子们在校园中制作“沂山”模型,创造“可爱的家乡” 孩子们创作的“铅笔屑画” 孩子们在创作“麦秆画” 这一切源自于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 如此多的学科、如此多的课程门类,孩子们怎么去探究?时间哪里来? 拥有美好理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落地”? 通过课程研究,老师们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及山东省规定的地方必修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其内容的重复率高达40-60% ! 走课程整合之路! 通过课程整合,生成生活探究主题课程 研究课程标准与教科书——重新叙写课程总目标与内容标准——开发“主题课程指导纲要”——按年级和学期开发“学生活动资源包” 围绕“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动手操作、科学探究”等方面而组织主题 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围绕着“解释问题、制定方案、亲历实践、交流分享”的要素和步骤而展开 创造了“主题生成课”、“方法指导课”、“实践探究课”、“展示交流课”、“动手操作课”等课的形态 …… (一)以儿童的生活及其变化为核心开发系列“生活探究主题” 关注课程纵向组织的连续性、生长性。 (二)建立生活探究主题与儿童同时学习的其他课程有机联系 关注课程横向组织的整合性、关联性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自觉运用其他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将品德与生活课程变成其他课程的生活情境。 (三)关注不同生活探究主题的核心要素并使之成为整体 (四)注重“短程主题”与“长程主题”的有机结合 (五)创造与品德与生活课程相适应的“课堂形态” “主题生成课” “方案设计课或方法指导课” “现场研究课” “交流展示课” 等等。 五、让教师成为儿童研究者 教育悲剧的重要根源: 教师对儿童的无知与误解 案例:刘静的文竹有多贵? 来自皮亚杰的故事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准备晚饭时帮助妈妈干家务活,结果不小心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玻璃杯。 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在他妈妈外出时,他想偷吃碗橱里的果酱。因为果酱放得太高,结果在拿果酱时,碰翻了一只杯子,掉在地上,摔碎了。 当一个6岁儿童听完两个故事后,问他: “这两个孩子哪个更调皮?” “第一个。”他回答。 “为什么?” “因为他打碎了15个杯子。” “如果你是父亲,你对哪个惩罚得更厉害些?” “打碎15个杯子的那个。” Jean Piaget (1896-1980) “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一)教师要一以贯之地研究每一个儿童品德的生长和生活的变化 关注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史。 (二)将教学变成儿童研究 始终把儿童自己的观念、情感和行动置于本课程的核心。 教即倾听,学即告诉 1. 教师愿意接受学生的观念,即使学生的观念是“错误的”,教师首先关切的是“他为什么这样想”,而不是基于教师自己的立场或教科书的标准而漠视、排斥或谴责学生。 2. 教师要创设暗示着精彩观念的情境。要意识到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观念。当情境创设出来的时候,学生“会为理智问题所吸引。这些问题对他们而言是真实的。” 3. 在情境中,当学生为理智问题所吸引的时候,要通过会话(教师与学生的会话、学生彼此间的会话)让学生日益深入地“投入现象”。所谓“投入现象”,即是与所学习的主题直接接触,而不是通过别人对该主题的观点而间接接触。 4. 在学生日益深入地“投入现象”时,倾听学生解释。因为“大多数学习都发生在阐释之中”,教师为什么要垄断明晰自己观点的机会呢?而且,当学生解释的时候,不仅解释来自他们自己,连问题也来自他们自己。学生开始学会依靠他们自己:他们是裁判,自己来判断所认知和相信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会学会许多东西。慢慢地,学生会意识到,噢,原来知识是人主动建构出来的,包括“我的建构”。 “儿童研究”与教学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 其实,教学的根本不在于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