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治疗进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风病治疗进展

中风病中医诊治进展 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 孙岩 中国的卒中现状 近30年来我国脑中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我国脑卒中发病数150~200/万,每年发生中风事件200万。 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20万,是发达国家死亡数的总和,我国死亡三大原因之一。 每年的脑血管病医疗费用超过100亿人民币。 中国每12秒有一人发生中风,每21秒就有一人因中风死亡 。 中风概述    中风又名卒中,中医学认为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病轻者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出现中医中风表现者,均可参照中风辨证论治。包括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疾病。 中风概述    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有昏仆、抽搐、半身不遂、言语不利、麻木,与自然界“风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名“中风”,或称为“卒中”。本病名初始并不专指,还包括《伤寒论》外感病中的太阳表虚证。直到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明确区分。对于中风的分类,《金匮要略》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明代李中梓又明确将中脏腑分为闭证、脱证。这种分类方法沿用至今。 中风病位学说    中医对中风病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wan)于上,使人薄厥“。已经认识到中风在上在脑,惜后世未予重视。唐、宋以后,更重视“心火”、“肝风”。 中风病位学说   近代西医传入,衷中参西派借“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学说,结合西理提出中风病位于脑。《中医内科学》教材第6、7版教材明确提出中风病病位在脑。80年代未徐磊曾对中风“络脉病变”进行研究,未引起足够重视。90年代后期王永炎以其中医界院士且中风病泰斗身份创立“毒邪”说,重提“络病”理论,将中风定位于脑络、浮络、孙络、缠络,使中风定位更为精确。 中风中医治疗进展探讨  目前临床中医治疗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1、辨证分型治疗  2、基本方加减治疗  3、以法立方治疗  4、中药针剂治疗  5、中成药治疗 6、其他治疗(针灸、推拿等)    辨证分型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主要根据病因学治病求本 中风中医病因学历史沿革    传统中医治疗脑血管病经历了从外因说到内因说的发展过程。《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中风。“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中风中医病因学历史沿革 秦汉晋唐时期主张外风所中,多从“内虚邪中”立论,继承和发扬了《内经》“真气去,邪气独留”学说。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脉络空虚,贼邪不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也有“风偏枯者……受于风湿”;并擅用祛风通络方药,如《千金方》的小续命汤、《内经》大秦艽汤等。 中风中医病因学历史沿革 宋元明清突出以“内风”立论。金元时期,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盛,水不制火”。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震亨则主张“湿痰生热”,“痰生热,热生风”。明清以后, “内风”致病的观点日趋形成。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倡导“非风”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清代叶天士首创“肝阳化风”学说,清末民国之初,在西学影响下,王清任认为是瘀血入脑,主张“气虚血瘀”,创补阳还五汤,活血化瘀治疗从此深入人心。 中风中医病因学历史沿革 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中风皆由内因所致。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等进一步发挥,认为该病乃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所致,从而使中风的病因与治法逐渐完善。重视肝肾阴虚内风窜动,强调滋水涵木平肝熄风,多用地黄饮子、镇肝熄风汤等。 中风中医病因学研究 瘀血说 内风致中说 火热致中说 腑实说 因痰致中说 气虚血瘀说 外风致中说 毒损脑络说 瘀血说    “瘀血”学说:中风瘀血古有阐说。至王清任创制补阳还五汤,使气虚血瘀立论凿凿,但“瘀血”学说的真正发展应当是建国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的事情,对中风病“瘀血”理论的认识主要有4 方面:首先中风瘀血证诊断标准的制定,明确中风存在瘀血;其次认识到中风瘀血证并非孤立存在,常与痰热痰浊、气虚气逆、肝风腑实等相兼杂,是由于风、火、痰、虚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瘀血;第三,实验研究从血液流变学、血栓学等角度证实了瘀血证,为中药新药研发确立了客观指标,也为中风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指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