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爷与他铜镜
三爷与他铜镜
三爷姓宋。大号振刚,是胡同里生、胡同里长的“老北京”,因为喜欢交朋友,为人处世讲义气,在家又是排行老三。所以大家伙儿全尊称他为三爷,三爷的最大爱好就是收藏、尤其喜欢收藏铜镜,不单是收藏品种多,还有鉴别铜镜的本事,不管是什么样的铜镜,只要经过三爷的手。立马就能给您断出个真假,再加上一手修复铜镜的“绝活儿”,这让三爷的名字更响了……
从“玩儿”到收藏
三爷最早开始收藏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不过三爷说那个时候还不懂什么叫收藏,只是“玩儿”,因为喜欢。而且自个儿最早“玩儿”的是玉,喜欢玉又是从喜欢美术开始的。
原来三爷从小喜欢画画,也没少下功夫。有一回三爷专为他喜爱的工笔画去博物馆寻找有关绘画的图案资料,没想到一下看上了精美的金缕玉衣和古玉佩件,尤其是古玉上的雕刻,那些栩栩如生的花鸟人物,更让三爷觉得这些古玉就像有生命一样招人喜欢。
从此三爷迷上了古玉,但当时北京并没有市场。除了琉璃厂供应外宾,北京还有几处古玩收购商店,一般只在周日收购。于是二三爷跑遍了后门桥、东单、东华门等文物商店,买了朝珠、手串、戒指什么的不少玉件儿,也曾利用到新疆出差的机会走进出产和田玉的大山深处。不过三爷觉得那时就是一个“玩儿”,一块“玩儿”的朋友可以互相交换喜欢的“物件儿”,所以那时不懂得收藏,更没想过什么挣钱。后来自己是在喜欢和“玩儿”的过程中开始学习才懂得收藏,从此收藏范围逐渐扩大,从古玉到钱币、票证,直至他最喜爱、结缘最深的铜镜。
结缘铜镜
三爷最早结缘铜镜是在1987年,那时的三爷早就“玩儿”了不少古玉、瓷器、钱币什么的,也学习积累了不少收藏知识。有一天,三爷去北京城东南的白桥旧货市场转悠,兴许看出三爷是个懂行的主儿,一位老人对三爷说:“干这行儿不容易,尤其是这玉呀瓷器的,弄不好一摔碎就全完了,所以你瞧我,什么都不弄,就弄铜器……”老人的话虽不多,三爷却觉得很受启发。望着老人收藏的各样钢器,不知为什么,三爷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些大大小小的铜镜。??此三爷见着铜镜就收,过了一阵子,铜镜收了不少,可一让懂行人过眼,人家告诉他:“铜镜是没错,可全都有残,一句话,‘品相’不行。”三爷立马明白了,自个儿这铜镜“功夫”还差得远着呢。没别的,接着学呗。于是三爷找懂行的人问,找书本学,凡是跟铜镜有关的文化和历史,三爷一概接受。有时候三爷也在下班后蹬上三轮去做买卖,卖过鞋,卖过眼镜,为的是挣出钱来买铜镜。现如今经过20多年的历练,三爷不但收藏到我国历代大大小小200多块铜镜真品,更掌握了一般人比不上的铜镜收藏文化知识,这也让三爷没少给人请去传授一二。不过三爷最得意的还是向人展示他千方百计“淘换”来的各式铜镜,再顺带讲讲铜镜的来历和故事,那可是三爷最高兴的事。
三爷说:“铜镜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因为贵,所以在封建社会只有有钱人和有身份的人才能使用。又因为各时期的历史文化不同,所以各朝代的精品铜镜在造型、铜质和纹饰方面都具有不同的代表性。最讲究的还是‘头模’铜镜,因为第一模铸出的铜镜纹饰清晰,没有败笔。”三爷说着拿出一块纹饰精美并刻有清晰汉字的古铜镜。这是一面刻有白虎、青龙、玄武(龟)、朱雀的东汉“四神规矩镜”,上面的汉字是“尚方作竟莫大巧”和“上有仙人不知老”,整个铜镜可说是做工精细,完整无损。这块“品相”没得挑的“头模”东汉古铜镜,想当初也是三爷历经曲折、三下河北才得来的。
那是19R8年,经人介绍,三爷和一个朋友从赵公口坐长途汽车来到河北的一个村子准备“淘换”些古董。虽然村民们摆了一场院的胆瓶、罐子什么的,三爷却都没看上眼。等到晚上,一个村民悄悄送来了一面铜镜,三爷和他的朋友立马睁大了眼睛,不用说俩人都看上了这件好东西。这么一来,铜镜主人自然看出了“门道”,他不说价,只任你买主出价,最后当然是买卖不成,因为任着俩人怎么加价,主人就是不出手。三爷只得和朋友返回北京。回到北京的三爷怎么琢磨也放不下这铜镜,因为当时村里人告诉他,这家主人的姑姑原是溥仪宫里的宫女,这铜镜就是宫女被遣散出宫时带出来的。半个月后,三爷终于提溜着北京果脯、二锅头和点心,从赵公口又上路了。虽说是拿着礼物有套近乎的意思,可三爷说这是表示自个儿是诚心诚意要买铜镜。没想到铜镜让主人送到保定给估价去了。三爷估摸这铜镜没大指望了,可走时还是不甘心地留下了北京的地址。一周后,回到北京的三爷接到了河北的来信,告诉他铜镜已从保定拿回。看来铜镜主人确实相信了三爷的诚意。三爷立马又奔了赵公口长途汽车站,自然还是忘不了带上香烟和二锅头。这一次铜镜主人热情招待三爷,三爷更是叔叔大爷地叫着。不过熟归熟,价钱还是不能少,最后三爷掏出自个儿4个月的工资200元,用超出保定估价一倍的价钱买下了铜镜。没别的,主人卖得高兴,三爷买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