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台湾女作家乡土书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世纪90年代台湾女作家乡土书写

上世纪90年代台湾女作家乡土书写   选择上世纪90年代台湾女作家的乡土书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政治原因,1987年台湾“解严”对台湾当代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台湾内部的政治氛围转变剧烈地影响了社会的人文景观,解除了党禁、报禁以及媒体的管制,无沦在政治、经济或文化上,都企图破除旧有的价值,并急欲建立新的认同及文化主体。官方历史对“二?二八”开始比较宽松对待,本土论述也以更新更激烈的姿态出现,身份认同问题更为繁杂纠结。新的民族意识和文化主体性开始有了不同的期待,也同时使得台湾对于自身的文化与呈现有了新的想象,试图重新定位自身的历史脉络和对自我的想象。   本文试图以三部作品的分析解读,窥测90年代台湾女作家对“乡土”的书写来梳理乡土背后呈现的深层文化内涵,考察女性自我建构中所要伸入的历史、政治领域,探寻她们如何通过“乡土”进行身份认同。      一、乡土想象与身份重构      相对于男性作家以乡土召唤原乡,抒发怀旧之需,或是以关注乡土对底层人生带以救赎和悲悯的情怀,或是以乡土批判现代工业社会凸显抗争,女性的乡土想象,毋宁更关切自身的性别处境和生存境地。对于土地的想象,可以换个角度来思索,不一定就是怀乡,就是一种以传统的视野来确认的未被工业污染的空间,对于乡土的想象可以介入渗透更多的元素,李昂的《迷园》就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向度。《迷园》是90年代初李昂将思考进一步扩展到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土、文化与历史、现实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雄心之作,同时也是她以女性视角打造的国族理想,以及通过女性生命的成长,经历和内在力量的释放,在男性生存和生活之间的作用,暗含女性的主体意义和社会价值,同时通过对父亲/丈夫的描述,潜隐着男性的失落,一种男性中心价值地位在表面光鲜的环绕下实际魅力和真正意义的失落。以此李昂通过女主角朱影红的记忆、成长、和成年之后的行为方式来进行叙述和性别建构。   “菡园”作为台湾“乡土想象”的象征,承载着复杂的文化历史和政治内涵。楔子中描述了台北后现代都会情境,酒吧里,一群哥儿们??同性恋艾滋病人游荡式的募捐,无聊疲态的人群在捐款中取乐、消遣,象征着资本主义技术与物质的电视墙造出的巨大幻象,菡园在这种情景下出场,全新的时空交错引出菡园的丰富历史和多重叙事。 “菡园”是朱影红成长的见证,又是父亲衰落,家族衰败的历史体现。 “菡园”的外在形体和内部风蕴都深具中国传统园林特色,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父亲的后半生几乎在“菡园”里围困,一个园子成了他生命个体意义的承载,凶为孩子终究要成长。朱影红的成长预示的是新一代人的拔起,兄长们被西方文化同化,不愿再建构“菡园”,对乡土、国族已经失忆,建设“菡园”的任务留在朱影红的身上,一个家族的使命承担于女性肩头,暗含着对男性世界的去势,也以此构建作者的性别议题。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在文本前后发现,她和林西庚的关系是在支配/被支配的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也成长了她自己,凸显了女性的主体位置。   《烈爱真华》是作者陈烨以《泥河》为蓝本重新改版,正式展开整个家族连缀小说的脉络,因此,陈烨的“乡土想象”较为沉重,负荷太多的历史记忆、家族、男性和传统压迫。《烈爱真华》以“二?二八”事件对受难者家属个人、家庭的影响为主题,以“雾浓河岸”、“泥河”和“彼岸的丽景”三章来构建一个“乡土”的大背景。叙述个人生活史如何因历史事件,而改变整个发展轨道,从台南林姓家族三房三代,如何生活在二?二八事件的阴影之中为中心,铺陈这一历史事件对个人生命轨道的决定性。城真华在父亲的命定下无奈地嫁给林家大房林炳家,她却念念不忘自己的情人林炳国,疏忽孩子和家庭,而林炳国在二?二八事件中的失踪,导致她后半生沉溺在一些片段性的回忆中,仅仅把次子正炎当作炳国的孩子和象征寄予母爱,由于性别的限制,她无力反抗父权对她生命的决策,儿时被卖,长大后被决定婚姻,只有承担被命定的苦痛和历史政治的创伤,无法摆脱情人失踪对自己的自责,政治暴力对炳国的殴打是她无法摆脱的梦靥,而丈夫的性暴力也是她终其一生的苦痛根源。对她而言,作为一个女性个人的悲剧生活,不仅与传统父权夫权的压制还与公共领域的国家历史事件,有着牢不可分的关系,父权家族和国家政治无法选择地干涉着她的生活。“泥河”作为一个象征关联着这个家族的记忆尤其是城真华无法自拔的生命泥潭,是她恋爱失败的场所,是她遭受父权压制的文化场域,是她不堪父权凌虐的女性悲剧,更是她无法摆脱的来自家族声音。   在这里可以看到“乡土”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化象征,对于女性和女性历史书写的关联,一方面它作为一个生存场域,对城真华而言,是父权夫权的传统力量的象征,又是她以疼痛确证自我存在的记忆之地,另一方面对于朱影红而言,“乡土”是台湾殖民史的见证,是她成长之地,而且是烙上了创伤的成长,重构乡土意味着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