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医生情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土医生情怀

乡土医生情怀   白衣卫士的故事      1961年,正是灾害的年头,病魔降临河南省通许县苏刘庄的一个农家。一个32岁的青年妇女和她8岁的小儿子先后感染伤寒,求医无门。父亲领着10岁的大儿子沿门求告,红着眼圈的乡亲们,为他们拿出了家里的最后一分钱。3角,5角……最后凑起来的169元钱,最终还是没有挽回母亲和弟弟的生命,但却成为一生的重担,压在孩子的心上。在母亲坟前,孩子发誓:“我要当医生。”   这个孩子,就是日后走进人民大会堂的村医马文芳。2003年,非典危机降临,马文芳彻夜奋战,成为乡村的白衣卫士。与此同时,他却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至此浮出水面,感动世人。一时街头巷尾,谈的都是这个白衣卫士的故事。通许县委组织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把马文芳的动人事迹拍摄下来,为党员干部和医生树立一个好典型。2005年,通许县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开始拍摄专题片《村医情怀》。当时我作为一个电教新兵,幸运地参与了拍摄创作,结识了马文芳,也触及了一个纯粹的灵魂,经历了一次“人为何而活”的终极思考。      暴雨中的初逢      摄制组一行在驱车到大岗李乡苏刘庄的途中,恰逢一场瓢泼大雨。硕大的雨滴噼里啪啦地敲打着车窗,附近的乡村静默在雨帘中,喧嚣而又静谧。看来,今天很难拍摄到什么了。忽然前面的雨雾中,出现一个身影。天雨路滑,我们连忙刹了车。那人手里举着一把雨伞,肩上挎着一个药箱,正蹲在地上,用一根小木棍清理自行车轮胎上的泥巴,不时伸手抹一下脸上的雨水。随行的小丁一眼就认出了他,激动地说:“他就是马文芳。”马文芳?我们愣了一下。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可能都设想过与他第一次相遇的情景,却没有想到是这样的情景。   但想想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马文芳总是奔波着,他把一辈子的时间都给了他的乡亲。刮一次风,他会想到谁的病情会受影响;下一场雨,他会想到谁的风湿又要犯了。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场相遇,一点也不奇怪。   我们把马文芳请到车上。果然,他正在出诊。有位多年来他一直在照顾的老红军,一到下雨天,风湿腿就疼得不行,马文芳???放心。我们和他一起来到患者家,和老红军攀谈起来。老红军说:“我说了,太麻烦这孩子。他说得好啊,他说我扛枪给大家打江山,留下条寒腿,现在轮到大家关照我了。”      一生寸草心      在马文芳的心里,总是揣着深深的感恩之情。他前后给八位老红军免费治过病。有一位无儿无女的老红军生命的最后四年,是在他的诊所里度过的。他为老红军把屎把尿,老人内疚得大哭,他就说:“你扛过枪,打过江山。”这份肯定和牢记,让老人在生命的余晖中热泪盈眶。   大岗李乡有个敬老院,马文芳每逢双月15日,免费上门给老人们看病。这些老人有的认识他的父母。他看到老人们就像看到了父母,就会想起那走遍十里八村凑起来的169元钱。他至今还记得,在母亲和弟弟卧病时,邻村的一位陈大娘,摸遍了身上的口袋,仅有2分钱,颤巍巍递过那个硬币时的情景。   18岁时,马文芳被卫生班录取了,村支书来通知父亲,和父亲抱头痛哭,说:“好了,咱村要有医生了。”从那一刻起,马文芳决定了,他要当一辈子医生,一辈子“咱村的医生”。   然而没有人知道的是,马文芳割舍的是什么。一天晚上,已经夜深,我看见马文芳还坐在村口吸烟,垂着头寻思着什么。我走上去和他聊天。聊着聊着,他说:“以前一到晚上,我还没回来,我父亲就蹲在这个位置抽烟等我,看见我回来,就自己悄悄回屋去。他以为我不知道,其实我知道。”我沉默了,我知道,他父亲是非典期间去世的,那时他忙着抗击非典,只是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天,才抽出时间来陪伴。      “不要让钱迷了眼”      马文芳看病有个原则:吃药能治好的不让你打针;小针能治好的不让你吊针;两天能治好的不让你治三天。他不收住院费、检查费,在公立医院都已取消特殊照顾的时代,他的诊所里伤残军人药费减半。   马文芳看病至今还是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表。我们问他为啥不提高医疗条件,他说,先进仪器都很贵,一个极普通的B超机都要一万多,羊毛出在羊身上,条件好了治疗费用一定会高起来。“农民太艰难了,他们收入低,看不起病。”他伤感地和我们说起,有一家人因为儿子得了糖尿病,倾家荡产,举债十几万,最后儿子的命没保住,老两口到外地打工。“这简直是家破人亡啊。要是老百姓三五块钱就能看病,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马文芳从不给患者开高价药,他的诊所里也没有高价药。问他为什么,还是那个原则,一块钱能治的,他不能让你花几十块钱、几百块钱。   在如今的医院里,高价药、特效药卖得像“大白菜”那样普及。自从公共医疗系统解体,三五块钱就能看病的地方真的难找了。对农民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医院的门槛太高了。而当代的医者之心何在?这个问题又有多少人真的在乎呢?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