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亿万富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村里亿万富婆

乡村里亿万富婆   因家中贫困15岁才上小学,21岁出嫁后种地看孩子   1943年6月7日,张书英出生在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镇山东村。张书英是家中独女,父亲认为女孩子上学没什么用,所以从懂事起,张书英就开始帮父母干农活。12岁,她就跟着大人一起挖水渠挣工分。   张书英十分渴望读书,农闲时常跑去学校,站在窗外偷听老师讲课。有时她被父亲抓到了,就会被打一顿。即便这样,只要有时间,张书英还是忍不住偷偷往学校跑。从小,她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跟大人一起挖水渠,总是不甘落于人后。为了多挣工分,她在工地上吃饭快、喝水快,为的是有更多时间去干活。1958年的一天,张书英在挖水渠的空当,因喝水喝得太急得了气胸,此后就干不了重活了。   干不了重活,张书英又想起上学。她拿着医院开具的病历证明去找村领导,请求村领导跟校长说说情让她去上学。结果到了学校,学校因她已经15岁不愿接收。张书英非常难过,一个人坐在校门口哭。这时,教四年级的李松老师走到她面前,说:“你敢不敢直接上四年级?”张书英听到这句话,毫不犹豫地回答:“敢!”   就这样,在李松老师的帮助下,张书英直接上了四年级。为了给张书英补上前3年的课程,李松老师每天放学后都会给张书英补课。没想到,勤奋好学的张书英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数学、语文成绩都拿了满分。之后的每次考试,她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并因此当上了班长和中队长。小学毕业时,她还被学校保送上初中。   然而好梦难圆,憧憬读书的张书英终因家庭贫困被迫放弃了读初中,回家务农挑起了养家的重担。   1963年,21岁的张书英和邻村的一个木匠结了婚。原以为嫁了人苦日子会有所改变,谁知婆家人对她冷漠刻薄,饭做好了都不允许她上桌吃。张书英委曲求全,任劳任怨。   结婚几年后,张书英生了两男一女。这3个孩子都是她自己辛辛苦苦带大的。孩子小的时候,张书英白天下地干活,都是背上背着一个,手里领着两个。晚上孩子睡了,她还要纺线赚钱贴补家用。   1986年,43岁的张书英做了婆婆。为了给儿子结婚,张书英欠下了3000多块钱的债。   弹指一挥间,日子眨眼???过去了20年。这20年间的辛酸,让张书英饱尝人间冷暖。   44岁举债5000元创办小型保温材料厂,凭着一股拧劲儿艰难创业   1987年,就在张书英每天犯愁如何还债时,她的大哥了解到,北京石景山炼钢厂炼完钢的钢渣没人要,如果把这个东西利用起来应该会有市场。大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书英。时年44岁的张书英听后,觉得这是个创业的机会。她向人借了5000元,租下生产队的3间破猪圈,又雇了两个人,建起了一个小型保温材料厂,主要制作岩棉管。   刚开始的半年时间,张书英总共才卖出600元的岩棉管。过年的时候,他们一家人连肉都没吃上。面对这种情况,家人都反对将厂子再维持下去,但张书英相信只要自己肯坚持,总会有成功的一天。后来,在前债未清的情况下,张书英又借了1.7万元投进厂子。   1988年,张书英的保温材料厂迎来了转机。当时,北京第二纺织小区扩建,在她厂里买了价值2.5万元的岩棉管。在上个世纪80年代,2.5万元可不是小数目。去结账前,张书英特意缝了一个大花布兜子要去装钱。谁知人家给了她一张支票。张书英不懂支票,说:“你给我一张纸我上哪花去,我不干,我要钱。”对方听后忍不住乐了。后来,对方让张书英用他们单位的电话给她二弟打电话确认,得知支票能当钱花,她才高高兴兴地拿走了。   第一笔大买卖做成后,张书英信心大增。上世纪80年代有私家车的人很少,找车拉货是件很困难的事,张书英决定用这笔钱买辆能拉货的汽车。除了手里这2.5万元,她又借了3000元,花了2.8万元买了一辆大汽车。车买回来之后,张书英坐在车上激动万分,她一直问儿子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买了汽车后,张书英越干胆儿越大,一个人去了北京市一家很大的建筑企业拉生意,并且要跟人家总经理直接对话。总经理看了看她,说:“你的产品什么样,我们得去看看才能决定。”结果,总经理来了一看厂房也就是个小窝棚,生气地说:“就你这个小作坊,乱哄哄的,你跟我们这么大的公司打交道,能保证质量吗?”说完,转身就开车走了。   对方一走,张书英就气哭了。一般人到了这个份上就该知难而退了,可张书英的拧劲儿上来了,眼泪还没擦干,她就叫老伴开车拉她去砖瓦厂买砖。她对老伴说:“我要盖房子,等盖好了我还要去找他。”   28天后,张书英把房子盖好了。一间接待室、一间会计室、一间办公室,还有库房,窗户都是铝合金的。办公室配了上档次的办公桌椅、台式电脑,还做了柜子,摆上了张书英之前得的奖状。   厂房改建好后,张书英又去找了那个总经理。对方一见到张书英,就板起脸说:“你又来干什么,你那小作坊我们不能跟你合作。”张书英不卑不亢:“我不跟您签合同,就是想让您去看看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