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今天张晓刚,昨天刚儿.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今天张晓刚,昨天刚儿

今天张晓刚,昨天刚儿   从晚清老照片到张晓刚的这些“老照片”,照中人的面孔和衣装已经换了一百多年,其内在精神状态却仿佛没变,一脉相承到让人心悸,让人窒息。   2009年9月27日至11月15日,张晓刚在佩斯北京画廊推出2009年新作个展《史记》,展示的是他2008~2009年期间的新作品,其中包括架上绘画、钢板绘画、雕塑和装置。据介绍,这次展览的作品不完全是“成品”,而是一个“过程”或需要在过程中实现的视觉媒介。比如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草图和随手的笔记;观众观看过程中无意间进入钢板绘画镜像,从而把自己带进作品,使当下融入历史的互动;还有那些用青铜和水泥凝固,却在时间和记忆挤压过程中变形的生活物件痕迹;等等。      刚儿在昆明悟道      张晓刚一直强调,昆明是他的福地,他作品的几次重要转型,都是在昆明开始的。   在昆明,他那间市歌舞团楼梯口的单人宿舍是画友们爱去的地方之一,就像那些年昆明几个“画窝子”一样,不需要电话联系,骑自行车,到了就敲门,大呼小叫“刚儿”。空间很小,他在杂物箱搭的台面上画些小尺寸的画。我结婚的时候,他送了两个他用油彩画过的盘子,恐怕就是在那上面画的。这是画友当时可赠的最好礼物了。尽管我更喜欢他画的那些病房系列,考虑到结婚的喜庆性质,还是算了。   他刚刚大病一场,住院期间画了些以自床单为主要内容的素描,上面满是生命和死亡莫名纠结的忧郁,画得有点魔幻,像些幽灵。那些画面让人一见难忘,我觉得它们应该是刚儿悟道的开始。   ’85新潮期间,大毛(毛旭辉)、刚儿等一起折腾“新具象”、“西南艺术群体”。拉我入伙,把一些实验性作品拿去参展。顺带搞理论,写宣言。那时真有一点开创历史的豪迈。当时在云南省图书馆弄了一场“新具象幻灯展暨学术研讨会”,大家把作品拍成幻灯,边放边研讨,局外人局内人插入许多争论,吵吵嚷嚷,轰动一时。   完事后大家去喝酒,在翠湖边的大排档。吴文光对画了不少怪相包谷地的潘德海说:“我不喜欢你那些包谷,像拉屎一样。不过你那么坚持地一直这样画,我佩服。”我则在大家兴头上泼冷水:“???在是吓到中国人了,不过外国画册的影子太重。下一步要吓到老外才好。”   张晓刚展的是和病床相关的魔鬼系列,有什么言论忘了。但后来我读到了他的这段话:“一开始我们都活在西方偶像的阴影下,然后过段时间告别一个,再过段时间告别一批,最后回到自己的母体,挖掘中国资源,塑造自己。”(张晓刚:《勘探背面》)      吓到老外的中国肖像      ’85新潮很快过去了,下一步该怎么走?一晃二十多年,偶尔见人、见画,或在媒体上见,大都翻身变了样。刚儿呢,除头发消失了,画价上去了,其他好像变化不大,在作品里还是那股味:活人和记忆纠结,历史和现实纠结。比如1.2米等高线的“绿墙”是父辈看惯了的家庭底色,“血线”、“光斑”、“泪痕”等系列将历史与记忆紧密联系。还有“自囚”、“失忆与记忆”、“里与外”、“睡眠”等系列,更是在关于醒和梦、记忆和失忆、自由和束缚、死掉和“睡过去”、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纠结,界限模糊。连那些日常生活的器物,只要留下了时间的痕迹,都会进入他的视野,张晓刚曾说他好像更愿意生活在记忆中。但它们能够证明什么?它们可以还原一段记忆吗?   记不得哪一年,在叶永青的昆明上河会馆里,我看到张晓刚那些家庭呆照系列原作。熟悉的家庭日常图像不明来由地纠结着一团阴郁的鬼气。那个青砖老宅院墙上挂这些画,有些诡异。当时我心里掠过一念:这家伙,要吓到老外了。叶帅经营的这个老宅院离刚儿过去在市歌舞团的宿舍很近,这帮家伙过去常在这一带河边晃、喝酒、郁闷、冲动。我猜这个宅院,这些画,都和他们在这一带混迹的记忆有关。   刚儿这些画,大中国了。它们让我在第一时间想起晚清老照片。这种中国式刻板印象,在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记忆中,已经固着一百多年了。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大都干瘦阴沉,面无表情,高深莫测。现在的老外们也是被这种中国式刻板印象的记忆纠结住了的,所以被吓到,赶快掏钱。   但张晓刚的肖像不是晚清老照片的拷贝,甚至不是家庭老照片的翻版,而是当代人的某种心理状态和精神面相的写照。在这些脸的后面,我们看到一种本属我们自己,却往往熟视无睹的东西。从晚清老照片到张晓刚的这些“老照片”,照中入的面孔和衣装已经换了一百多年,其内在精神状态却仿佛没变,一脉相承到让人心悸,让人窒息。      “我是十年前自己的一个幽灵”      张晓刚说:“我在画一张脸时,我在画什么呢?我不画五官,不画性格,不画情绪。我在画一张我记忆中的中国人的脸,它必须是发呆的。……这就是我理解的脸的‘背面’、事物的‘背面’。不能武断地说是缅怀、伤感还是揭露、批判,但是它接近我心里中的那张脸。”(张晓刚;《勘探背面》)   于是他的作品只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